你知道中国近代三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吗?

2024-02-11 19:28:16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逗逗 阅读量:15301

中国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

你知道中国近代三次著名的人口迁徙吗?

近代以来,战乱导致的人际矛盾突出,为了生存,很多人选择了讨生活。 这种现象被称为人口迁移。

近代时期,其中有三次比较有名的人口迁移,分别从西口出来,经过关东,下到南洋。

以下,我一一介绍。

一.走西口

西口,狭义西口指长城北口外,包括山西虎口; 陕西府谷口; 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处。

由于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和内蒙外蒙贸易的门户,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是指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如陕西北部神木口、河北北部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等。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迫使晋北许多人在口外谋生。

山西老话“河曲保德州,十年九十不收,男出嘴,女挖野菜”,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饥民。

清光绪三至五年,山西等地大旱三年,出现近代最严重旱情,称为“丁戊奇荒”,局部地区连一点雨也没有。

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迁移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许多人背井离乡。

如:“阳高地处北塞,沙极优,高土黄沙,满眼低土,碱卤难耕……地贫瘠,无所遮藏,荒时对不起,流离失所。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没有河流灌溉的艰苦自然环境中,晋北人生活艰苦。

每次遇到灾害,人们都要流离失所,到外面去谋生。

二.穿过关东

“闯关东”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1]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都可以说是“闯关东”,这是广义的。

狭义的“突破关东”,只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关东人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我们通常说的“越过关东”是狭义的。

1861年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日益减弱,俄国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 清政府采纳黑龙江将军台普钦的建议,咸丰十年( 1860年)正式开设禁垦。

从此开禁垦,鼓励移民实边,振兴关外经济。

在此期间,突破关东的人们已经大规模迁移到黑龙江地区,比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些河北省的人们迁移到那里,把河北文化带到那里,繁衍生息。

三.下南洋

南洋是指以东南亚较深地区(越南北部等除外)为主的地区,也包括斯里兰卡等。

阿拉伯海东边的是南洋。 中东和东非是西方。

中国人到南洋地区活动(官事、做生意、打工、迁徙),历史上被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福建、广东一带当时惊慌贫困,人少,老百姓的生活极端难以维持。 为了谋生,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庭的命运,避免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地到南洋谋生。

大批中国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人居住在国外从事商业活动,负责海外贸易的管理,收购当地特产,销售该国货物,形成了连接中国和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是加强与外部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缓解劳动力压力,改善劳动力资源状况,优化就业结构。

相关文章

更多排行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