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常春藤>
  • 在华留学生眼中的常春藤课堂:中美本科课堂差距有多大?

在华留学生眼中的常春藤课堂:中美本科课堂差距有多大?

2023-12-06 20:33:34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裴川 阅读量:5367

我们想进名牌学校,为什么要去名牌学校? 名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流本科的课程是什么样的?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也许能解决你的疑问。

作者就读于美国最有名的常春藤联盟高中之一,通过日记,他记录下了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

在华留学生眼中的常春藤课堂:中美本科课堂差距有多大?

精练和挑战性的课程体系、时效性强的课程内容、注重自我引导和发现的实验研究、高度认真负责的副教授、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奖学金制度……常青藤学院的理念和方法,让人感叹中美高等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

文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黄熙平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我也想从这个话题说起。

正好我所在的大学是美国最有名的常春藤联盟高中之一,本科教育更是在美国别开生面,其课堂教学经验有很好的借鉴启示意义。

申请博士课程时,我是个小交叉专业,入学后,导师建议我增加本科基础课程。 于是选修了基础课,课程和作业的考试要求和本科生完全一样。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留学日记

1

入学当初的印象

九月

课程多为精干考试,

被提问所迫做笔记

注册了本科生课程《How the earth works》。

课时少:

课程65分钟/次 3次/周

添加X hour后,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随时添加课程

实验每周下午三点

但是很精致:

一学期三门课,一节课只教一个小时。 用少量多次教更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每周有大小考试:

10周课程是指8次10-15分钟试验、2次各1小时的期中试验、1次3小时的期末试验、共计11次的试验

每周测量的话会提取65分钟到10-15分钟

平时留作业帮助预习,只是出题目,教师很花时间。

上课前要预习第一章的内容,否则跟不上上课的节奏。

PPT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部分,图片视频丰富,文字简洁,教室里有四五种可供教师选择的灯光组合,营造了在博物馆听课、拍科教片的教学氛围。

时效性强,例如两周前的科学新发现(包括视频)会被选为课堂作业和讨论,但要求学生们事先对自然现象进行陈述并提出假设和验证。

一个小时可以问三四十次问题。 身边的几个学生在频繁举手回答中,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60多名学生有一半以上带着电脑去上课,但都是用来记笔记的。 Wifi信号很好,但没有人上网。 咔嗒咔嗒的打字声仿佛在GRE考场,没有人在摆弄手机。 无论男女,我都忙着记笔记。

整个课程的节奏是除了上课以外记笔记、思考、小组讨论、提问。

虽然第一学期三门课他们很忙,但是他们很喜欢运动和club活动,只能感叹那个时间效率的高低。

研究生课程稍微轻松一些,偏重科学的发展、思考和批评而不是知识的讲授,但阅读量很大。

此外,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实现了与课堂的无缝对接,服务资源先进丰富,如教材昂贵,图书馆在前台书架上提供4本书进行预约和观影。 用复印机复印,扫描教科书输入邮箱地址,也可以直接传输到自己的邮箱里(下课前没有见过u盘)。

顶级的顶级,一流的服务,真的很厉害。

2

阅读资料

十月

时效性强,

反映了美国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上课前阅读的资料有几十页介绍了页岩气,明天在课上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再次惊叹课程的时效性。 不仅关注科学的进展,还关注工业产业的创新。 国内的课程内容陈旧,比起照本宣科,这里的学生真的很幸福。 从读书中还看到了地学专业的另一种展望。 毕业不仅能研究,在工业界就业的机会也不少。 就像明天见面的嘉宾出身的人一样。

3

实验课要开始了

十月

问题量巨大,

注重自我引导和发现

进入第一个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和以前接受的地名学训练完全不同。

问题的量很大,首先通过观察各种地图,接下来出现的很多为什么头会变大,考验的是观察、对比和想象力。

还有小组讨论,但解答是相互独立的。

计算量也很多,不是很难。

结束后还有一个星期自己查资料解答。 地图和计算机实验室也全天候开放供学生使用。

巧思设置将科学认知一步一步引导深入,一直解释板块运动,仿佛自己得到了重要发现。

国内的课程喜欢教和记facts (事实),这里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 就连实验课也像是完成了完整的探索性研究。

另外,由于每次的课堂作业很多,把课堂成绩分散到平时近30次的训练任务中,授课系统每周通过几封邮件完成进度和评分,压力总是很大,半夜的图书馆依旧在埋头苦读讨论。 (学习一两周抱佛脚,拿到好分数是完全不可能的。

据说这种课堂训练是从小开始的,所以多年后中美学生和科学水平的差异也变得容易理解了。

对土地质感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稍后选修两个半月的户外stretch课程。 先飞到加拿大,然后驱车开始围绕美国主要的地质地区考察地理,在一个教材里装上两卡车拉走。

费用全部来自学校,系里的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助教也相继前往汇合,各自有一两个星期的课。

回来后看他们还活蹦乱跳的,怎么不累?

之后,20人一组的实验课经常外出,老师和助教开着两辆汽车,学校准备了几十辆汽车用于教学,任课教师可以租用去各地,费用汽油学校毕业。 )带学生到附近的两个州调查地质和资源。

到暑假为止不需要那么集中几天实习,一周说明的内容一周实习结束了。

4

助教

十月

工作认真负责,

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Take home的考题困扰了我,冥思苦想查资料也不知道。 之后,用只言片语应对,急忙向deadline提交。

即使问助教的同学感觉如何,我也不怕出来老实。

她在纸上画画给我解释。 理解突然变得清楚了。 如果没有真正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就无法抓住要旨。

她问我带回去能不能完成,晚几天也没关系。 或者,就这样交给你,也无话可说。 哈哈。

她说如果不让我当助教学好课程,就会她的失职。 (这话老师说了就够了。 连助教都这么认真负责,我很佩服。

与她探讨中美课堂后,才意识到存在理念上的差异。

我们习惯了老师和学生两者的角色,给定的问题都是学生各自完成的,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问老师。 要听只能在证明你错了之后,而且在课上统一说明。

这里还有第三个角色——助教。 (这包括60人实验在内的本科生课程有7名助教、4名研究生助教、3名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助教,分为3个小组每次20人的实验课,对助教的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完成作业问题时,可以和助教或老师商量。 研究生助教每周都有时间更改教堂、答疑、作业试卷,共一周

师生之间喜欢讨论问题,和一群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idea不是抄作业。 另外,竞争谁得分高,谁得分低也没什么关系。 (不是关门自己做。 )修改过的作业和考题在课上决不解释。 因为在改卷子的时候,我们会为每个错误的问题写下答案的关键词,让学生亲身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问。 真的很贯彻个性化教育。

作业做好的时候,在同学会上写鼓励的话,画有趣的画。 有一次,校园田野调查的作业错了很多,得到的反馈是“,如果你想再去岩石调查一次,我很高兴陪你去”。

我之前也说过,这里的课堂气氛很好,找不到手机、睡觉聊天等的人。 电脑也就是用来查阅资料和做笔记的。

讲师提问的频率很高,学生也积极应对,最多的一次必须有15、6人同时举手回答(占全班的1/4 )。

每周的考试、作业和繁重的阅读量加起来有30多次任务,体现在最后的100分上。 教育系统每周都会有几封短信提醒大家进展情况和得分情况,“临时抱佛脚”并不是绝对不可能,每周都在学习。 凌晨1点2点的图书馆里也还有几百人在学习。

5

实验课项目

十一月

小组式的探索性项目是

锻炼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实验课进行了下课课project,随机和安静的两个美国人组成了团队。 主题是“展示课堂上学到的5个地质学概念,以至少5种矿物5种岩石为例”。

把这个题目带到国内来,学生十有八九拿着几块石头简单地说几句话,证明自己能记住岩石的特征,具有识别能力。

但在美国同学看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们自己设计了几个阶段性的问题,并扪心自问。

以一个周五晚上酒吧发生的故事、以岩石命名的亲朋好友的对话、自己是怎么出生的为起点,把两块岩石是如何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岩石,比喻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在美剧里展示的一样

对话包括这10种矿物和岩石,但只有个别有关于岩石特征细节的记载,其他的都有一笔。

我看着两个人继续写的前两部分,真的叫了起来呢。 充满想象力,史诗很有趣。 关键是把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这么自然。 这些人可以成为科普作家,也可以成为编剧。

在我继续写故事的第三部分之前,有点hold不住了。

幸运的是,我去过几次酒吧,在文学积淀的帮助下,勉强延续了这种想象中大胆幽默的语言风格。

再花两个小时讨论和排练,等后天几十个小组轮流上台演各自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主角。

这种自然科学课由于想象力和多样化的思维太丰富,预计会有活力,趣味无限。

100分吗? GPA满分? 这些完全不重要。 因为真正的创新教育和人才不能用这些冰冷的数字来衡量和束缚。 实际上是老师鼓励了我。 不是教条式的死亡知识。

这就是我享受和寻找的美国教育的精髓。

毕竟那是普通实验课的主题,身边本科生最后展现的效果还是意想不到的想象力的丰富和有趣。

岩石与乐队的类比、自主创作的手绘漫画和图文解说的寓言、家庭剧、自制的岩石相亲系列电影、有奖问答、酒吧午夜惊魂剧……各有千秋,趣味盎然。 我的角色虽然只有两三分钟,但让老师同学笑了三次。 上课的短短一个半小时内要笑三四十次。

我很享受美国同学的幽默感,我也被他们影响着。

美在第一个教室的演讲以一个非常成功的方式结束。

下课后,我继续和同学聊天,她惊讶于到了七年级才拿到教材。 (虽然上过私立学校,但公立学校还在使用教材)。 在那之前的六年间都没有。 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了各种探索性的项目,而且以许多小组的形式,完成了艰巨的渐进任务。 难怪他们这么合作,很有想象力。 真的花了十年以上的功夫。

描写的时候,她是唾手可得的,可见小学是她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光!

6

成绩奖金

十一月

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奖学金制度

让学生多花时间理解和思考

美国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得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我所在的课程来看,不仅有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还有书本以外的广博知识,有些还是新的科学发现。

最后的得分来自二三十次不同级别和考察目的的任务,虽然难题不大,但想在大范围内做正确的事,连资深教授也做不到。

最后显示的成绩根据得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 例如,从90分到100分的同学成绩单上显示a等,在授课教师眼里达到了授课的最高要求。 学生自由发挥、合作讨论的空间很大,还不至于盯着GPA不放,一锤定音、必争分数高低。

成绩完全保密,也没有各级年级排名。 教育系统根据每个作业的考试分数情况随时加权计算最新得分。 非常客观现实,每周都会给学生发邮件(参照下图)。

钱学森教育思想中“不建议学生考100分,有八十分就足够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理解和思考”,他真是个受美国观念影响的人。

期末成绩可以拿去竞争奖学金吗? 我的理解没有机会。

因为学校的奖学金设计中没有这一环。 本科生主要有两种奖学金。 一种是招募或奖励运动员,奖励运动员也是奖励球队,不是个人。 更一般地说,是基于嵌入式的scholarship。 学校有考虑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人口数量、生活所需支出,计算应该获得的奖学金金额的计算基准。 因此,有些人获得了每年6万美元以上的全奖。 例如,家喻户晓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获得全奖,并不是因为她比其他未获奖的学生优秀,而是因为她的家人经济拮据。 )那么,一半以上的学生获得不均匀的奖金。

这样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囊括世界上最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学生构成也更加多样化。 (获得全奖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新朋友,让我思考世界责任和个人价值,而她在同一所大学里却思考如何打工养活自己)。 保证人人有尊严、平等上学锻炼自己,避免在(虽然不是eg .德语专业,但选修德语课程可以公费派往德国上课,选修贫困与发展课程去非洲)课程中引入功利心和竞争

我的理解是,学校信任招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和培养自己,学校会自认有过失。 像国内大学那样靠各种奖学金树立先进典型,简直是多余的。

但美国只有少数私立大学能实行类似的奖学金制度,贯彻最先进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7

长期效果

十二月

几百年来一直

本科生生化教育是首要任务

国内高等教育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模式、高校扩招的问题,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差距(父母、教育工作者、教育辅助人员、官员),像经济发展那样赶上发达国家并不容易。

当前,许多改革尝试雷声大、雨点小,但有探索总比积水和盲目自大好。

反过来,我的学校是独立自主的。 几百年来我一直把本科生精英化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而且,我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限制在本科生之下。 其实,凭借其财力,再加上这么多优秀的faculty (教师),通过流行的方式招收很多研究生,很多论文都能很快提高学校排名。 但是,她没有那样做。 这就是受人尊敬的独立品格吧。

作为回报,本科教育多年来稳居全美第一,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后捐赠母校的比例(不知道中国的有没有1%? 是其他常春藤联盟、MIT、Stanford的1.5倍。

这真的能进行让学生满意的教育了吧。

美国常春藤联盟学校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有的优先于科研,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也强调学生的参与。 相对于在中国仍然传承的传统知识的灌输,这是一种很现代的教育,容易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学生学业压力普遍较大,开学之初(除了没有课的周末)必须一直处于学习状态,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教师和助教的指导也很多。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成为学习的奴隶,而是追求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旨在培养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为自己培养负责任的终身学习者。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