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国澳洲留学的多吗,孩子澳洲留学好吗

2023-11-19 10:03:42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逗逗 阅读量:18435

这是我们讲的第377个人的真人故事

我是雯@北京一对夫妇在澳大利亚,是1981年出生的北京女孩,目前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

最近出国澳洲留学的多吗,孩子澳洲留学好吗

22岁,我毕业于国内211所大学,找到了一份体面稳定的国企工作。

但是,在这里找不到作为理工生的归属感。

没办法,我决定裸体辞去澳大利亚的研修,攻读硕士学位。

只想学先进的知识,却偶然在媒体的创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和女儿去公园走走) )。

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父母在化工厂工作。 工作忙,需要三班倒,还需要上夜班。

我要么自己在家,要么在祖母家度过。

无聊的时候,就看书,听故事打发时间。

父亲年轻时赶上兵团插队,拿到了师范录取通知书,但没能去上学,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十几岁的父亲,初中毕业后被分到山西省一个非常贫困的小村子,从小每天为吃饭发愁,吃不饱的感觉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

在山西农村度过了将近10年的光景,才作为一个回城知识青年从乡下回到北京当化工厂工人。

改革开放后,父亲大胆有魄力,辞职下海,成为第一个下海做生意的人。

商海沉浮几十年,努力奋斗,但最终因见人不淑等原因,衰落,事业未能成功。

因此,父亲总是告诉我多读书,多见识,去外面看看。

这也为我将来出国留学埋下了一粒种子。

(硕士课程的时候和丈夫在海滩上玩) )。

母亲也经历过兵团建设,在寒冷的东北漠河,一扎就是10年。

那时读书很奢侈,根红苗正,但也没有机会提前回城读书。

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在母亲看来,女孩子应该含蓄内敛、谦逊。

但我觉得在我成为父母后,我反而应该鼓励孩子释放天性,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幸运的是,在中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送到了北京市重点中学的——人的人大附中,也就是李永乐老师教的中学。

在这里,我见到了太多优秀的孩子,和他们身后优秀的父母。

他们中有高知、高干,也有在国外工作的,假期送孩子去新加坡参加英语夏令营。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我只有羡慕的份。

所以,我也意识到光有成绩是不够的。

人生这趟旅行,不确定因素太多,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深度和广度。

很多时候,我感到无力感和无力感,想改变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只能暗中努力,追赶自己。

另外,中学时代能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同学和他们优秀的家庭真是太好了。 这也为我后来的出国留学埋下了又一个伏笔。

我和丈夫在墨尔本为北京奥运会加油)

1999年,由于高考志愿以失败告终,我从心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调到北京工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专业。

那个时候,不知道相关信息就盲目报考,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对我来说,高考不仅是竞争成绩的竞技场,也是人生的分流。

现在重新回顾,我认为选择专业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校本身的名气。 因为专家决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但那时我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时候,我那时梦想,如果导师为我教书,我的人生就不会走很多弯路,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我毕业于墨尔本大学)

2003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国有企业电力集团工作。

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也很好。

同事们认为我是北京人,是个女孩,对我给予了特别的照顾。

所以,即使需要经常去项目组调研、出差,同事们也习惯性地“丢我”,让弱女子觉得不符合这样的节奏。

作为理工学生,我希望自己能学到东西,提高专业技能,为项目部尽自己的一份力。

但是,领导交给我的,是一些组织和文职类的工作,真正涉及技术类的一直没有机会。

我也委婉地跟上司说过,我不怕苦,不怕累,不需要特别照顾,也能接受长期的异地出差。

但是,领导无视了我的诉求。

后来,我索性换了工作。

家人劝我考虑一下,毕竟单位这么稳定清闲,工资待遇也不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我不是一个闲人。

而且,我坚决认为稳定的能力比稳定的工作重要得多,比起将来的困难,我更担心还没开始就被否定。

(在毕业典礼上,导师也会耐心地说给你听) ) ) ) ) ) ) ) ) ) ) ) ) ) )0)

新工作打开了我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这是一家专门从事财务软件的公司,是当时和现在都很有名的上市公司。

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公司的股票代码。

在财务软件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成长很快,专业知识大幅提高。

我的专业和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认可,成就感爆发了。

不仅如此,公司积极向上,探索求知的企业文化,许多员工出国学习交流,回来后面貌一新。

我也是那样年轻有为,感染着青春洋溢的活力。

但是,后来在工作上也遇到了瓶颈。

我作为一个纯粹理工科的大学生毕业生,不是经济背景或财务背景出身,很多程序我都不懂。

当时,看到部门里有个大姐姐,马上要去加拿大留学了,突然启发了我。

为了弥补自己的工作瓶颈,留学、看世界的心变得更愚蠢了。

(和丈夫在黄金海岸准备冲浪)。

好在我本科成绩好,又有工作经验,申请留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难。

很快,我申请了世界一流的澳大利亚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非常兴奋。

但是,另一个难题摆在眼前,我不得不花时间学习英语。

经过几次雅思之后,我听从了导师的建议,提前三个月去澳大利亚学习语言,感受当地纯正的语言环境,准备全力以赴。

2007年,我独自踏上了未知之旅。

下了飞机后,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类的成长经历。 来澳大利亚之前英语水平还可以,但是书的内容和现实的交流有很大的差距。

那时,我发现自己的英语那么差。

(塔斯马尼亚摇篮山——家人的快乐时光) ) )。

以预定的房子为中介,看到那个的时候才发现严重的文字不合适。

我住的地方又黑又湿,通向房间的人行道,有一股沉重的霉味。

后来我才知道,好房子是留给当地白领的,或者是有稳定收入的家庭,最后谁也没有想要的东西,这是为了留学生。

虽然是包括网络在内的住宿,但是到了的时候才发现,没有网络,和国内的通话变得很困难。

我让房东带我去找卖网络电话卡的地方,她推给要退房的泰国少女,带我去找。

这是我下飞机后的第一天。

晚饭的时候,西方人喜欢酱汁,准备的是西红柿大豆和香肠。 哪个都是最便宜的东西。 鸡蛋需要自己烤,水果等也需要自己买。 住宿家庭的伙食费中没有包含,需要另外收费。

考虑到当时的汇率,我咽着口水,不想吃。

那时我非常想念北京的家,旁边有一个大市场,物美价廉新鲜,美味又贵又有营养。

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离开了家的庇护,才知道没有自己的牵挂,一切都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我家两个宝宝() ) ) ) ) ) )。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国家,寄宿浴室规定不超过5分钟。 这个习惯也和我们北方人爱洗澡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

晚上洗澡就像世纪大战一样,我很紧张。

最让我感到违和感的是,家里所有的房间都没有门锁。 奶奶家的猫晚上出去散步,所以家的后门永远为猫而留,真的晚上也不关门。

但是,我确实有点担心,所以用长椅上的桌子挡住了自己的门,稍微平静了一点。

幸运的是,后来有丈夫的陪伴,我的异国生活很平静,增添了很多色彩。

我们是初中同学,同桌,说得好听,老师排了席正好把我们排在一起。

那个时候我们班有50多人,大家都认识隔壁的同学,我们的爱好也差不多,而且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话题也很多。

一直保持着联系,上大学后,我们才水到渠成。

后来我出国留学,他做完手头的工作后,跟我来了。

那段贫穷的哈哈二人时光,是我留学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

(和丈夫在澳大利亚中部的风之谷)

我记得那个时候,生活很苦,为了不伸手向父母要钱,丈夫总是想省钱。

当时,北京的公交一卡通是4分钱,有学生证的是2分钱,而我们住的地方单程要3澳元。

当时的汇率是6.6。 也就是说,一次旅行至少需要19-20元,我和丈夫一天的往返旅费至少80元。

为了省车票钱,丈夫总是走啊跑啊回来,原来150多斤的大小伙子,一个月瘦了20多斤。

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他最喜欢可乐。 在北京的时候每天基本上一两瓶,来这里之后,一瓶可乐需要20多瓶。

为了省钱,丈夫一年喝两次。 一次是圣诞节,另一次是新年。

幸运的是,时间不会背叛所有扎根在上面的人,生活总是慢慢变好。

后来,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在澳大利亚买房买车,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

(家里的宝宝) )。

当然,我也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来留学之前,我性格开朗,但不善言谈,对传统家庭含蓄内敛。

把一半留在话边,看穿不说清楚的事。

但在澳大利亚,我发现人们喜欢坦率的交谈,太含蓄了,人们认为你的交流能力有问题。

澳大利亚用人单位认为,一个人的技能是可以学到的,但交流这一软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所以,到了后来工作碰壁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并有所改善。

另外,中澳教育体制也大不相同。

在澳大利亚,如果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普通家庭的孩子学医,也完全负担不起学费。

他们也有类似国内补贴,但还不够支付学费,更不用说维持学业了。

然后,留学后,我发现在中国读大学是最便宜的。 本来读书的成本就这么低。

在国外,往往要花费几十万的教育成本,真是令人痛心。

(在野生动物园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 )。

2020年,疫情开始蔓延,我所在的城市墨尔本也经历了最严重的震动,全年关闭近6次,累计300多天,几乎全年无休,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时在家没关系,就是上网看新闻。

一开始,因为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开始考虑如何成为媒体人。

因为自己有理工科的背景,对媒体剪辑也感兴趣,所以下定决心开始了行动。

后来我的账号越来越好,很多粉丝给我发信息,问我关于澳大利亚的就业、留学等问题,也弥补了自己大学时信息差距造成的偏差。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哥哥迫切想出国,觉得出国工资很高,赚了几年遭几年罪,但其实到了之后,遭了罪,钱还没赚到,就生病了。

一些球迷盲目前来感染疫情,没有居住证和保险,很难打疫苗。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十几年在国外踩坑的经历,能为更多的人规避漏洞。

我也想让大家知道真正的海外生活。

( (打卡大洋路十二弟子) ) ) ) ) )。

后来看了澳大利亚的一些媒体,对国内实际情况的许多虚假报道,我萌生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其实,出国的人更爱国,这句话真的没错。

只有出国的时候,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爱国。 因为这是骨子里的信念。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火焰的黄子孙。

在国外的时候,我希望世界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 同时也希望我们海外的中国人能够竭尽所能,消除因它们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误解和摩擦。

没有去过中国的澳大利亚人很难想象今天中国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一直努力勤奋,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们海外的中国人都展现出了中国的特质。

我们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扇窗。

我希望通过我们让更多的澳大利亚人了解真正的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 另外,我想表明,所有海外华人都越来越团结,新一代中国力量——不骄傲,脚踏实地。

我也因为优质的内容输出,成为了某平台联盟的班长。

2022年春节,我和丈夫还被邀请参加了某卫视世界华人春节联欢晚会。

未来,我和丈夫将继续携手打造更高质量的内容,用微薄的力量给别人带来哪怕一点温暖。

【口述:水滴】

【编辑:阿童木】

目前,我们记录了377个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的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你想讲故事,或者想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为作者,请在私信@采访真实人物。 欢迎随时光临。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