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2024-02-02 22:43:10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鬼刀 阅读量:11277

深燃( shenrancaijing )原始

作者|邹帅李秋涵王敏唐亚华宛其

,留学生不香了:大厂进不去,小厂嫌弃我

编辑|唐亚华

2022年就业季过半,“金三银四”不见了,曾经“飘香”的海归也感到压力。

在社交场所,很多留学生都在喊“秋天会导致团灭”、“就业难”、“海归直接变成‘海废’”。

这是因为在供给方面,新冠灾祸后海外留学生的回流倾向增强了。

据统计,2021年回国就业的学生首次超过百万人。

在需求方,国内的大企业纷纷捂着口袋喊着“过冬”降本增效的口号。

除此之外,留学生群体也很有份量,其中许多人在留学生活中很少获得核心技能,可能与职场需求不一致。

这也让留学生们的处境更加尴尬。

我今天和五个有求职经验的留学生进行了谈话。

他们“嫌弃”从去年秋天面试到今年春天,大工厂竞争激烈,难以进入,小公司反而学历太高,没有固定合适的地点。

虽然也有人勉强进入大工厂,得到了边缘的工作岗位,但最终还是因为不习惯过度加班而选择了辞职。

虽然收到了邀请,但也有人不得不接受留学需要50万美元,月薪只有8000元的残酷事实。

虽然最终找到了工作,但在中途曲折,有些人一度想向研修班报告跳槽。 更有甚者,有的人退休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跑龙套,暂时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种形势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不一定要通过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

未来,静下心来,降低期望,面对现实是他们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大公司定员少,小公司“讨厌”我学历高的宇哲| 27岁西安

我于2021年10月硕士毕业,从英国回国。

当时正值秋招之尾,我在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20多份简历,最后拿到了两份简历,但都是天使轮左右的小公司,平台和待遇都很普通,所以没去。

到了今年春招,我一直在密集投票简历和面试。

我在西安。 我现在正在投资西安的公司。

投稿的简历有100份,接受面试的公司有近20家,但最终去哪里还没有决定。

总体来说,近年来就业形势确实严峻,大厂招聘名额非常少,小公司对我们不太“友好”。

首先说一下大工厂的经验。

那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小组面试,我们有9个应聘者,有4个面试官,自我介绍后觉得大家学校背景都很好,竞争很激烈。

整个面试过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压,最后,面试官问我:“你中途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最后汇总起来让其他同学做呢? ”我问。 对面试中每个人的成绩进行评价,淘汰了3个人。

我已经知道关于大厂面试的事了,当时的面试官问得那么尖锐,给了我很强的压迫感,我感到压力很大。

最后我不敢看其他应聘者的眼睛,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了三个淘汰者。

这家大工厂我已经通过了两面,但现在还在等待进一步的通知。

我本来的想法是不一定要进大厂,在一个单位锻炼我,有机会学习提高就好了,但是面试小公司的经历不是很舒服。

例如,有“你这么优秀,却来我们公司失去了人才”、“你可能不能在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呆很久”、“你希望的工资待遇应该不低”这样的公司。

我显然觉得这些小公司非常没有信心。 而且他们倾向于招收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就好像他们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一样。

我清楚地记得和另一个研究生一起面试。 面试官向他询问了期待的工资。 他说6000元。 对方说:“你知道西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吗? ”。

我们俩都感到没有受到强烈的尊敬。 最低工资标准只有1700元。 如果给我们这种程度的工资,不是会打我们的脸吗?

另一个不良现象是,一些企业的HR需要刷KPI,他们的面试数量很多,但几乎不招人,所以我接受了很多无效的面试。

虽然也有靠近国有企业的单位,但是对外开放很少,很难进入。 也有潜规则。

这个阶段我不太在意工资的多寡。 我想多脚踏实地地学习一些东西。 我有五年的目标。 现在不着急。 工资在我小组的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我认为不能把留学费用比作我们能拿到的工资。 去留学不是增加知识和技能,而是提高心理、抗压能力、视野、圈子等综合素质。 这笔钱花得我都觉得有价值了。

现在我总体感觉是,大工厂竞争激烈,未必进得去,小公司似乎不欢迎我们。

我现在有两个比较满意的选择。 将来,我可能会打算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 如果确实发展空间有限的话,我可能还会去北京或者上海找工作。

进入大工厂不习惯,退休后准备Gap一年的张乐乐| 27岁北京

我2020年毕业于英硕。 毕业快两年了。

当初选择了留学,但没怎么考虑就业问题。

我本科是国内还不错的211所大学,在国内考研和海外学校的申请两个方向上都困扰了很长时间。

当时,曾报考过国内排名前两名的大学,但面试不合格,于是申请了英国。

毕业找工作时,我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

我作为应届毕业生申请了网络公司的校招,几乎把国内的网络公司和独角兽都投了。

为了准备笔试和面试,在网上找了很多攻略,特地向在网络公司工作的同学请教,向他们传授面试技术。

我面试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我明显感觉到国外学历对我没有好处。

面试官也曾直接对我说,与其从国外排名靠前的学校毕业,不如招收国内985名学生。

在学校招生中得到了五份邀请。 大部分是市场运营的工作,并不是特别喜欢。

但是,我选择了工资待遇最高的。

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我只是出国留学三年,在国内住了20多年。 整个思路是中国式的,既然决定回国工作,还是选择本土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好。

但是,进去之后,没有在晚上8点前下班过,晚上10点也有会议。

我坚持了半年,冷静地选择了离职。

因此,我失去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之后的就业也不顺利,现在就业一年了。

留学花了大约50万。

这笔费用在家可以支撑。 去留学的时候,父母也没有说,需要赚多少学费,或者如果找不到好工作,留学是一门没有成本的生意。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太大的压力。

对我来说,在英国的两年让我的认知、视野和学习习惯受益匪浅。 如果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会选择出国留学。

离开大工厂后,我去过外国企业面试。 留学期间,我去过这家公司的总部实习。 面试结束后,和面试官沟通非常顺畅,他们也承认了我的能力。

最后,因为没有和工资一致的单位,所以我最终拒绝了。

我觉得现在在国内找工作变得困难也和整个大环境有关。

我现在打算再Gap一年,慢慢找。

留学费用50万,一个报价,月薪8000元陆迟| 24岁北京

2021年10月回国找了工作。

我本来想从事电影行业,但是以前我觉得本科毕业找工作很难,所以决定出国一年。 我想回去后看看行业的就业情况。

为了找工作,特意在10月回来,希望能赶上秋天的把戏。

还没回国的时候,我8月在网上打印了各类公司的招聘信息,想回去隔离结束后面试。

配送方向是互联网大工厂和电影公司两个。

结果,互联网大厂没有一家回复,电影公司很少进行学校招聘,前后我一共只得到了两家公司的面试机会。

第一家公司面试结束后音信全无,所幸第二家公司面试结束后,于12月中旬收到了邀请。

变成了三轮,很开心,但这个过程我也有点不安。 好在有个熟人在这家公司工作,给了我正面的反馈,心理上有点谱。

我知道现在的就业状况。 对工资的要求不是很高。 我想到手8000元就好了。 现在这家公司也很满意。

当然,这和我出国的费用相比,确实不多。

从准备出国开始,所有的花销都被认真记账,前后一共花了50万元。 如果用我现在的工资赚钱的话,不算税金,前后不吃,不喝,五年不吃,才能赚钱。

我家不是大富翁。 我想以后把这笔钱还给父母。

但是,我不认为出国留学必须单纯从财务的角度来衡量。

出国留学是父母对孩子的投资,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而且,我在英国留学。 只需要一年。 比国内两三年的学习时间短得多。 这也能回归到时间优势,更快进入职场。

我从事文化工作,但我认为我需要更高的视野。 不仅是单一的环境,出国也有很长时间的影响。

所以我总的来说不后悔。

现在,也有在新冠灾祸,在家上网络课的留学生。 也没有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 我觉得很遗憾。

我希望自己在这家公司做得更久,有自己的作品,能在这个行业干得更久。

现在留学生的竞争力不那么强,与现在很多人出国,为了水带着学位回来有关。

如果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建议的话,我想说必须好好学习。 我必须借此机会练习英语。 在学校必须学习什么,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送出去,自己有什么好处,要早点制定计划。

投了50多家公司没能得到报价,一度打算报班跳槽到鹿| 27岁上海

我在德国系主修应用化学。

毕业后我回Gap一年,在经历了正式的工作和实习后,我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了一年的硕士学位。 果然学习了化学。

2021年9月硕士毕业后回国了。 我的职业计划很明确。 去外资企业进行研究开发。

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那年秋天的招聘,我一共投资了50多家公司。 大部分是速消公司,联合利华、宝洁; amp; 类似于g、拜耳和辉瑞这家著名的制药公司。

我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很自信,以为能得到很多报价。 结果两个月过去了,直到11月中旬才收到结束通知。

找工作的时候很痛苦。

化学专业是“生化环材”的四大天坑之一,本来找工作就不太好。 化学专业如果想研发的话基本上是进实验室。 如果想去更好的平台,只能在几个大公司里找。

我参加了几个面试,我的对象来自复旦、交大、南洋理工、UCL等大学,还有PhD。

在接受最终邀请之前,我一度很失望,考虑是否直接跳槽,我报了数据分析课,觉得务农的工资、机会、前景都很好。

我还投资了一家汽车公司,但和化学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时候,我一直在上各种面试指导课。 P& amp; g的每8个问题准备了两个故事。 中英文两版是反复背的。

那个时间几乎每天忍耐到凌晨3点或4点,第二天要参加面试。

虽然途中遇到过外资企业,但终于还是放了鸽子。

我打电话问了一下情况,对方的态度很差,Battle下来了。 对方说要给我另做安排。 于是,在那个面试之前又告诉了我。 我对他们的公司不满意,所以取消了面试。

运气可能是被保存了下来,我在向数据分析班报告后的两周里,收到了三次结尾。 到了周末,我收到了邀请,半个月后给我发了正式的邀请。

这家公司是业内知名的外资企业,从面试体验、面试官的态度来看,我感受到的不是冷淡的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交流。

所谓面试经验,其实是用心准备,好好再生。

我会在最后一面之前,浏览公司的所有官网,掌握他们最近的动态、新产品、合作项目。

等到最后和大老板1V1的时候,能说出你对公司的见解是很有好处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信心和笃定。 自信是“我说得对”,笃定是“非常想进入贵公司”。

留学生的就业活动环境确实不如以前了。 他们看了学校的排行榜,觉得英硕都是水硕。 外资企业希望求职者不完全是海外教育的背景。

但我很乐观,我在德国系练了五年我的抵抗力。 德国大学学业繁重,毕业困难,我最后以“不毕业不回国”为由发誓。

进公司半年了,我对公司的工作内容、工资、氛围很满意。

德国留学每年需要15万美元左右,英国每年需要35万美元左右。 如果五六年能拿回这笔钱就最好了。

但是,我更珍惜工作、成长本身。 在管培轮岗中,我希望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地方。

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是6500元,今年打算体验“跑龙套”的许树| 26岁北京

我系在美国学的商科,学费换算成人民币在80万到100万之间。

2018年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去酒店行业的头部品牌。 工资只有6500元。 其中500元是我们所有的管理者和公司争取的。

但是我和父母从来没有想过专门计算留学的投入产出比。

对我来说留学最重要的是经验。

那几年,国外让我不仅看到了留学生的学历和身份,还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体验了新的生活。

而且大学四年,我也没有荒废。

上大学后,父母不再给我“输血”提供生活费。 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还得到了奖学金。

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我毕业时申请的国际项目,只招了四个人。 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际项目在美国工作一年,然后回到中国工作一年半。 回国工作的酒店也是块头大的酒店。

但是,2018年回国后,我只用了半年就辞职了。 我觉得这份工作不太适合我。

第二份工作进入旅游业,主要提供了高端入境旅游服务。

我想自己回国后,和国内本科、硕士毕业的人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 留学生唯一拥有的优势可能只是语言的优势。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太了解国内求职市场的技术,包括工资的话题等,我的第二份工作的工资是7000元。

然后,遭遇了2020年的瘟疫。 瘟疫流行期间,我们都付半价。

后来,我自己做了一个项目,工资才达到万元左右。

到去年年底,旅游行业越来越难做,公司想裁员,我也想辞职,12月辞职了。

退休后,快到春节了,我先旅行了一个月。

春节后去了深圳,因为新冠灾祸回不了家,所以先来大理做志愿者。

这期间我也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因为我想离开旅游行业,继续在别的领域做策划。

投稿的简历中,反响热烈的很少。

还有在上海,由于现在新冠灾祸的影响,很难安排下一次面试。

我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也经常转发今年人才市场的行情,比如大工厂裁员,今年没有“金三银四”等等。 我在大工厂的后辈最近也发了朋友圈,说很emo。

但是,我现在在大理的生活状态很好。

在这期间,我和朋友在大理那边体验了团体演出和跑步俱乐部。 志愿者的工作结束后,我们打算去跑步俱乐部。 是新的体验。 另外,还有一天100元的收入。

我想短期内可能不会回到以前工作的状态。

现在,出国留学很常见。 我身边很多人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毕业创业的人,但也有不少人回国考试进入体制,结婚生子过着平常的生活。

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心情都是最重要的。 学会和自己和解吧。

*标题和文章的配置图来源于pexels。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鹿、陆迟、许树、宇哲、张乐乐为化名。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