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泰国留学>
  • 半生耕耘终不悔 我心安处是暹罗——专访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段立生

半生耕耘终不悔 我心安处是暹罗——专访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段立生

2023-12-30 16:53:24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智库News 阅读量:15019

(东博社记者/黎敏)第一次见到段立生教授是一次学术活动,年近八十的他还很精神,穿着运动外套,戴着鸭舌帽,背着斜挎包,活像个还在学海驰骋的少年。 只是,当他坐下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摘下帽子伸出满头的头发,露出了岁月给他留下的印记。

这位慈眉善目的学者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是中国公派赴泰教育的第一人,是泰语和泰国历史研究方面的大家。 耕半生,段立在泰语、泰史研究和教育天地诲人不倦; 回到家乡,现任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段立生,仍然在推进中泰人文交流中不懈努力。

走近段立生和他眼中的中泰人文交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概述中泰两国关系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极变化。

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段立生

非法选择专家,去泰国研究学习新发现

1962年,段立生以云南高考状元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 当时的系主任是季羡林老师。 因为没有路,也没有火车,从云南昆明到北京,段立生走了整整七天,他笑着进京好像在赶考。 终于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段立生,在填写专业时遇到了困难。 “其实我是跑去找季羡林老师的。 我喜欢研究印度的文化、历史。 我想学习梵语,但那一年梵语在国家计划中没有招募。 ”段立生说。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好呢?

我们不太了解泰语,所以去看报纸,发现一个泰国女孩在跳舞,穿着和印度人有点相似。 我想学泰语。 “”段立生说,“就这样,我决定一辈子从事泰语、泰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 "

1980年,36岁的段立生考上了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3年后毕业留校任教。 1984~1985年,作为中国公派泰国教育第一人,段立生应邀到泰国清迈大学讲学,1994年起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任教授。

这两个在泰国工作生活的经历,使段立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和古代文献相结合来研究泰国的历史。 旁征博引中,英、泰语资料显示,段立生认为泰国的历史比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 这个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除了泰教学的时间,段立来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又回到中山大学任教,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离不开用了大半个一生的泰语。 他和泰语的谈话,必须从他18岁的时候开始。

影响力很大的两个人

从选择正宗泰语专业,到成为泰国历史研究一代名家,近年来段立生认为两人对自己的影响最大。 其中一位是季羡林老师。

当时18岁的段立生有成为作家的梦想。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奔走于云南街头的散文。 喜欢上了《人民日报》,就让他改信发表了。 段立生想起季羡林老师不久前写的散文《西双版纳礼赞》,写得很好。 去请教季老师。 一周后,季羡林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不要学刘绍棠,要学泰语。”

原本,刚入学不久的段立生以为上了大学就能搞科研,可以从事“读大学”的工作,但后来发现学习泰语必须从基础的语法学开始,便稍有后退,开始了文学创作。 每天读“广卡广卡”和单词不是和小学生一样吗? “”段立生笑着说。 “但是,受到季羡林老师的如此打击,学习泰语的心变得强烈了。 后来,我体会到成为作家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容易。 你必须有深厚的生活。 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成不了作家。 ' '

段立生坦言,当时还年轻,可能不知道老师的好心思。 但回头一看,才知道是季羡林老师的一次对话、一次“敲打”,把自己拉回到了学泰语的轨道上。

1984年,去泰讲学的段立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个对他影响很深的人,就是泰国侨领郑午楼。

郑午楼当时是泰国首富,在曼谷设立京华银行,青年时任泰国报德善堂董事长,精通中、英、泰语,书法娴熟,在泰国可谓“天下无人不知君”。

“当时,中泰两国几乎没有人来往,但我看到街上很多地方都有一个人的题名,写得很好,签名是‘郑午楼’,所以想见他。 “”段立生说,据报社朋友介绍,他是在泰国京华银行总部大楼第一次见到郑午楼的。

从大楼的样子、里面的布局到喝茶,段立生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次见到的许多细节。 “老先生出来了,风度翩翩,拿着《广东普通话》对我说:“段老师你好。” ”我对他说,“人不怕天,怕广东人说官话。 你的官话说得真好啊。” “”段立生一边模仿当时的语气,一边用五颜六色的声音向记者介绍了这件往事,这样,两人畅谈得很热烈。 段立生就此写了《郑午楼的道路》篇文章,展示了他取得的卓越成就。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

发表后不久,段立生回国,1987~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 几次辗转之后,当他再次回到泰国时,两人在一次活动中再次聚会。 郑午楼邀请段立生到自己创办的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任教,段立生欣然答应,但在此逗留8年。

“郑午楼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他向我展示了华裔华侨在泰国非常伟大,为泰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泰国的华人问题。 ”段立生说,“季羡林和郑午楼老师对我一辈子安心做泰国的研究可以说是很重要的。 ”。

从细微处看中泰两国关系的大发展

从初公派泰国到现在,已经将近40年了。 阅读记忆的图画书,段立生也可以说见证了中泰两国关系由远及近,人文交流的积极变化。

在相互理解方面,段立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 “我刚到泰国的时候,几乎没有华人企业。 有一次,我在一家中国餐厅吃饭。 老板是个老华侨,听说我是中国人,他坚持不收我的钱。 当时,中泰两国刚建交,由于长期疏远,他们迫切想了解中国的情况,向我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 ' '

如今,通过泰国的中文媒体、各类社交平台、热映的中泰电影,甚至火热的出境游,中泰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屡见不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泰华人华侨对自己的身份也获得了很多认同。

语言是人文交流的基础,在段立生看来,中国的泰语教育和泰国的汉语教育,正展开一幅来自历史、中泰两国关系发展由来已久的生动画卷。

段立生年轻时在泰国

段立生说,公元1世纪至15世纪,中泰两国的交往主要是用“重译”,即第三语言翻译。 直到公元1578年,明朝政府在四夷馆开设暹罗馆,中国有官吏的泰语教育,当时只有官吏的子女有机会学习。 成立于20世纪的南京东方话是近现代中国泰语教育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接管四夷馆,设立了东语系教授泰语等小语种。 当时我们泰语班只有13个人,现在只有广西、云南等地学泰语的学生已经有几千人了。 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段立生说。

另一方面,泰国的汉语教育始于阿瑜托埃王朝时代,二战后,由于泰国政府限制汉语教育,泰国精通汉语的人出现了断层。 中泰建交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泰国汉语教育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不仅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汉语教学备受欢迎,孔子学院在泰国也发展得很好。

据悉,仅2006年一年泰国就有10所孔子学院落地,此后陆续增设6所,截至2020年12月,全泰国共有16所孔子学院、11所孔子课堂,是东盟国家中孔子学院最多的。

目前,国外很多人通过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段立生指出,目前国外很多人通过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既有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他认为孔子学院在推进人文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语言本身是工具,是交流的纽带,不能被赋予政治色彩。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也不必因为偶尔出现的杂音而停下前进的步伐。

衣锦还乡,继续推进中泰两国人文交流

2004年,从中山大学退休的段立生回到家乡昆明,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他应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邀请,担任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被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多年来,段立先生笔耕不耕,先后撰写《泰国史散论》0《泰国文化艺术史》0《泰国通史》0055-790000等著作,积极为推动中泰两国语言教育、人文交流牵线搭桥。

段立生表示,目前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在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设有泰语水平的考点,中泰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有很多新的途径。

未来,我们一方面希望现有的泰语水平考点合作机制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泰国高校设立汉语水平考点,积极推动形成双方交流的良好局面。 “”段立生这样说。

衣服渐渐宽了,我不后悔了,我的心很暹罗。 从与段立生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这位与泰国度过了半生的学者对这个国家的尊敬和爱。 也许正是这种尊敬,才使他能在泰国与皇室和政商精英密切往来,赢得泰国朋友的信任。 而他身上的中国学者的情怀和责任,在推动中泰两国人文交流的途中,让他继续前进。

段立生著为《柬埔寨通史》

段立生著为《泰国通史》

通报/反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