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街头的古筝声里,流淌着鲜活的中国故事

2023-12-18 07:08:29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阿柚 阅读量:7529

我叫彭静旋,是一个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文化的民乐人,大家可能对我的网名——“彭触鹏”有更多的了解。

带着从小一起长大的古筝,我在法国街头演奏过古意盎然的《渔舟唱晚》。 另外,还在瑞士湖畔弹过漂浮在地面上的《相思风雨中》。

,法国街头的古筝声里,流淌着鲜活的中国故事

在没有票也没有座位的“街头音乐厅”,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歌曲,无论是据说是伯牙制作的《高山流水》,还是周杰伦的《Mojito》,都有可能出现在我的程序里。

弦和柱子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弹法,可以展现出古筝千百种的魅力。

我也很高兴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传播古筝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女孩的时候,父母让我选择我想学的乐器。

进入琴行,我一眼就喜欢上了古筝。

和古筝一起生活的日子越长,就越能了解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积淀的独特气韵。

为了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我进入了法国波尔多国立第三大学,2018年踏上了欧洲大地。

与每天都必须练习高强度钢琴的本科时代相比,在法国修的硕士课程更偏向于理论。

但是,一段时间不碰古筝,我就觉得“手痒”。

希望离开家乡后,我会更加想念中国的各种事情。

在波尔多,我发现经常有人在CARosion前面的广场上做街头表演,其中也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士。 我加入了这个行列,开始了意想不到的精彩之旅。

第一次演奏,我不太期待,所以我一点也不紧张。

直到有几首曲子弹得很漂亮,我抬头一看,看到好奇的听众已经围成了一个大圈子。

听曲子的时候,他们站得很远,但我弹完,很快就有好几个人过来问我弹的乐器的名字、多少年的历史、来自哪个国家。

得到这么多观众的肯定,我当然很高兴,但我也很惊讶。 普通的外国人对古筝这么陌生。

在专业音乐社团里,中外音乐学院和管弦乐团经常互相交流、合作演出,以为中国民乐早就走出去了。

但是,现实告诉了我。 像古筝这样的好东西,很多外国人根本不知道。

心底的声音告诉我们,继续在街头演奏,用琴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古筝的魅力。

在国内的大学里,我学习民乐,在课程中,我们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音乐史。

中国人还精通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常见西洋乐器,很多家庭都会带孩子去。

但是,在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了解东方音乐、东方乐器的人寥寥无几,音乐大学也教不了多少关于它的知识,我觉得很遗憾。

如果能让外国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不仅能传播中国文化,也能给外国音乐家和公众听众带来更多的灵感和选择。

交流和创新,可以使文化更加繁荣。

许多民乐创新灵感来自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外来因素。

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音乐人都能了解中国的古筝,把古筝作为一个元素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中去,让古筝成为一种全世界人都不知道、想欣赏的“世界乐器”。

如果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出一点力,我的演奏就有意义了。

不巧,我点燃在法国街头弹古筝的,是经过波尔多的中国游客。

他在国外听到自己熟悉的音色曲调,非常吃惊。

这段视频起火后,我自己的账户有了更多的关注者。 因此,我注重在网上记录街头演奏中的点点滴滴。

这几年,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人都在谈论如何讲中国故事。

我认为音乐是一个很好的讲述载体,没有翻译,没有门槛。

我在外国的街头弹古筝,琴声之间流动的正是一个生动的中国故事。

这些故事的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特定的主题,古筝不同流派、不同音色丰富多彩,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广阔与包容。

有时,我演奏温婉的潮州筝曲,让人联想到中国画中的小桥流水; 有时,我会演奏响亮的陕西筝曲,仿佛在秦腔里看到黄土高坡; 另外,有时演奏西方流行曲,让外国听众发现,中国的故事和他们的距离也很近。

古筝是包容的,没有限制,中国故事也是如此。

彭静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杨鑫宇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