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家属支持事业的话,国家对支教事业的支持

2023-12-23 21:43:27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阿七 阅读量:5658

1916年,上海哈同花园征集“造字圣人”仓颉画像,康有、王国维、蒋梅笙等十余位名家、教授被聘为评委。

几个月后,收到了100多幅应征绘画。

感谢家属支持事业的话,国家对支教事业的支持

评选当天,评委们的目光被仓颉“胡子覆盖、脑袋宽大、脸上有四只眼睛”的画像所吸引,康有对这部充满上古神韵的佳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想象绝妙,充满灵气,以力健神焕、佳为首。

最后,这幅画被选为头奖,还记住了作者的名字。 我是徐悲鸿。

颁奖日,花甲康有为会见了获奖者。 21岁的徐悲鸿也崇拜康有为。 “老师的道德文章,维新的壮举,早就刻下了晚年的心。 我们这一代要听从老师的教诲,顽强前行。

康有为哈哈大笑。 “年轻人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前途莫测。

王国维见两人聊得入迷,对康有为说。 “你不接受他为学生吗? ”

当时,康有为大力提倡美术革命。 他曾周游欧洲考察美术技法和现状,认为“罗马画全欧第一”,但“中国画疏而远不及,这也将成为变法”,多次向政府提出应派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为中国所用

此时,康有为正在起草一份文本,要求政府“将孔子奉为大教,编入宪法”。 同时,也广泛联系仁人志士,共同呼吁国会正式召开。 虽然每天都很忙,很多人想拜他为师也不答应,但他被徐悲鸿的艺术气质、博学聊天所深深吸引,很快就欣然同意了。

一周后,在王国维、蒋梅笙等人的见证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此后,徐悲鸿经常来康家,帮老师整理资料、誊写稿件、照顾饮食起居。

康有为也拿出珍藏的历代书画、碑文让学生高度评价,临摹。

徐悲鸿多次临摹《石门铭》、《牯龙颜》、《风骏图》等古帖、名画,推动书画艺术飞跃发展。

在老师的指示下,他独创了开放写实的画风。 创作的四屏中国画“马”,以大刀阔斧的浓墨重彩、捕捉瞬间的豪放手法,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线条单一、风物模糊的画法。

康有为传授进步思想、前卫理念,徐悲鸿也尊崇老师、关怀老师,师生之间的忘年友谊与日俱增。

有一次,康有因血压突然升高住进同济医院,徐悲鸿日夜陪在病床旁,出水喂药,无微不至。

护士见面后,为康有为说:“你的孩子真孝顺。

康有有点不满。 “请让我弄清楚。 他是我的徒弟。

”康有为的广东口音把“弟弟”说得重,“孩子”说得轻,护士误以为“他是我弟弟”。

“没几天,医院里就广为流传,康有为有一个年轻清秀的‘弟弟’。

康有为知道笑了,以后他也会错的吧。 徐悲鸿常被人称为“仁弟”。

1917年初,徐悲鸿认识了蒋梅笙教授的女儿蒋碧微。 两人一见钟情,蒋碧微已与富豪子弟定下终身,难舍难分。

为了让两人能和睦相处百年,康有把徐、蒋两人藏在家里,亲临蒋家说服蒋梅笙同意结婚,并与两个年轻人保持联系,到日本写生。

1917年5月12日,康有为为他们举行饯行,写下“写生入神”条幅,落款“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写之以寄之”,并向这位才子佳人赠送纪念佳偶。

徐悲鸿和蒋碧微在日本住了不到半年,就因为经济困难回到了上海。 康有为开始策划把他们俩送到欧洲,让徐悲鸿学习西洋画派的技法。

1918年初,徐悲鸿带着老师的信,来到北京找到了大师兄罗痹公。

痹公在北京很有地位,他写信给教育总长傅增湘,请他批准徐悲鸿去法国公费留学。

几经周折,徐悲鸿终于在1919年3月17日,带着蒋碧微登上了赴法留学的客轮。

据当时《申报》刊登的信息显示,“徐悲鸿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的第一人。

虽有“公派”之称,但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北洋政府无法按时、足额地向留学生邮寄学习费用,徐悲鸿在法国的生活捉襟见肘。 有时候你得依靠别人的肖像画生活。 康为了了解徐悲鸿在海外的困境,经常出资帮助他们。

徐悲鸿带着一幅火漂亮的画回国后,享誉美术界,尽管原画价格越来越贵,但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他还是为康有和太太何彤理精心画了一幅大图。

此后,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为康有为的13位家人画了《康南海六十行乐图》的画。 这幅全家福式大作采用擦笔、水彩点画法,采用焦点透视构图,将人与景置身春光明媚的环境中,展现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

专家指出,目前这部徐悲鸿的早期代表作是研究中西美术技法结合的重要资料,对近代史、艺术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康有和徐悲鸿的忘年老师有了友谊,持续了11年。

1927年,康有为去世前夕,给徐悲鸿绘写了一篇评论。 “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不认为是偶然。

徐悲鸿也始终牢记恩师“将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创造新颖独特的画风”的教诲,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做人堂堂,坦然处之,树立了中国美术界一代先锋的光辉典范。

周铁钧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