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油画自画像,潘玉良人物油画

2023-12-24 17:08:27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歡誨 阅读量:17111

画家潘玉良

潘玉良(中间戴着眼镜) ) )。

上世纪初,许多留学生抱着“艺术救国”的理想,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为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潘玉良油画自画像,潘玉良人物油画

除徐悲鸿、林风眠、刘海、颜文股外,他们也是油画的先驱,振兴中国艺术、复兴中国绘画始终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他们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油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色彩。

自画像

潘玉良( 1895- 1977 ),女,原名张玉良,是中国近代油画的先驱和开拓性人物。

1岁到8岁父母相继去世。

在叔父的抚养下,14岁时因家庭贫困被迫住进青楼,潘赞化就将他赎出来做妾,改姓潘姓住在上海。

1917年,潘玉良报考上海美专,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因为她的“出身”而没有被录取。

刘海粟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她的名字排在了合格榜上最突出的位置之一。

潘玉良因此成为上海美专唯一的女学生。

但是开学后画人体的时候,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特别是她在浴室观察人的动作和体型完成的草图在校园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作为新闻私下向学生们传达。

潘玉良受不了这些赞成和反对,继续学习,被校长称赞为刘海粟。

刘校长告诉她,西画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等你毕业后,再去欧洲吧.

1921年,潘玉良以优异成绩从上海美专毕业后,直接拿了安徽省政府的两笔津贴,不久便去法国公费留学。

到法国后,潘玉良首先在里昂美术学校学习。

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这个时期是徐悲鸿、蔡威廉等留学生和同学。 1925年潘玉良毕业后,由于国内战乱,公费留学人员费用一度中断。 她毅然选择了去意大利继续学习的艰难旅程。

同年秋天,她进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成为第一个进入该院的中国人,开始学习油画和雕刻。 而且,这两个专家都有很高的造诣。

1929年,潘玉良在意大利罗马遇到了来欧洲游学的刘海粟。 刘海粟看了潘玉良的作品后,马上为她写了聘书,并被邀请回国后在上海美专执教。

1929年秋天,潘玉良结束了在欧洲的8年学习,久违地回到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年底,学校为她举办了“中国首届女西画家画展一潘玉良回国画展”,展出200余件作品,在上海引起震动。

这时,徐悲鸿通过贺电邀请她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自画像

潘玉良先是选择上海美专作为她的艺术基地,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搬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徐悲鸿共同主持油画教学。

在此期间,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上,举办了五届个人作品展。

特别是《潘玉良油回集》的出版,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被称为“中国西洋画中一流的人物”。

原来,她想安心在国内从事油画的教学和研究,但中国社会的传统封建和道德让她难以长久站立,抗战爆发后不久,她又回到了巴黎。

应该说潘玉良是带着悲怆的心情和割舍不下的感情离家出走的。

这走出了她人生40年的春秋,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

自画像

潘玉良后来在巴黎生活困难,在此期间,她有“三不”的称号。 也就是说,终身不加入外籍。 不恋爱; 我不会和画廊签订任何合同。

特别是后-条,如果-一个画家拒绝与画商合作,那将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

刘自鸣在她的回想文中这样写道。 “我国画家吴冠中、熊秉明、赵无极、刘文清等几位老师经常出入大茅舍画院,当然潘玉良也经常来。

我在国内的时候,看过潘老师的画册。 其中有她20年代的自画像。 30年代一起画了她的丈夫和儿子的《全家福》。 潘老师这位画得很有力量的前辈,用他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人体和手臂的立体感,我会永远怀念她。

可以看出,当时的潘老师,梳着发髻,发型一变,时隔多年,却有一张不端庄却很有个性的脸。

她的头发医生不是在脑袋后面,而是头上有很高的地盘,打扮得像中国的路土。

再加上这普通的发型,她的打扮再朴素不过了。

夏天穿衬衫、长裤和跑鞋。 冬天穿棉衣,上面盖件旧大衣。 这是艺术家不修边幅的气派。

让刘自鸣记忆犹新的是,“潘老师说话很直率,她淡淡的三句话,包含着对人的坦率和体贴。

她第一次去画院楼上面的画室看我的人体素描时,对我说:“画太硬了,画不完。”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难继续画下去

自画像

去的意思。

那时,我刚开始画人体素描,从她的指点中得到启发,此后一直受益匪浅。

在潘玉良的艺术生活中,可以看到她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不失自己的性格和特色。

她的素描增添了中国书法的笔墨和生动的线条。

她的油画作品,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用清淡的色调安排画面,营造出中国画远近、虚实、明暗的生动气韵。

东西方文化艺术赋予潘玉良肥沃的艺术土壤,使她成为为数不多的中西艺术融合艺术家的佼佼者。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