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幼师留学:芬兰幼教是如何做到领先全球的?

2023-11-28 13:58:44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头头号子 阅读量:3967

一百多年前,有人提出“好的教育是连续性的终身学习,以及在实践中学,在做中学”。这个人是杜威,美国的教育家、哲学家。

几年前,有人在《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中指出“玩耍可以提高人的智力、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这个人是彼得格雷,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

芬兰幼师留学:芬兰幼教是如何做到领先全球的?

他们不会想到,与美国隔了一个太平洋的芬兰,每天都在践行他们“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理念。芬兰人开玩笑说:“美国人喜欢搞教育理论研究,喜欢发表论文,但真正践行这些理念的是我们芬兰人。等我们有了成效后,美国人便跑过来向我们学习。”

芬兰幼儿园:没有课程,只有启蒙

2017年8月的一个下午,第一次拿到儿子小觉就读的幼儿园的课程表时,我呆住了。幼儿园根本没有安排正儿八经的课,孩子在幼儿园只干三件事:吃、睡、玩。

*吃饭1.5个小时。

*户外活动2 ~ 2.5个小时。

*玩耍2 ~ 2.5个小时。

*睡觉2个小时。

从活动安排上看不到启蒙教育,那芬兰《幼儿教育和保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要求的六大启蒙教育,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历史社会、艺术美育、道德、宗教,各地幼儿园到底是如何落实的?我来到于韦斯屈莱的齐格纽斯公立幼儿园,访谈了他们的园长帕乌拉瓦卡姆。

瓦卡姆介绍:“国家大纲只是指出要渗透这六个方面的启蒙,但我们没有任何教材和练习本,也没有小黑板,所有一切都在玩中学、做中学。我们的幼教老师经常带孩子们去森林里玩,去认识不同季节的动物和植物,让孩子们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哪种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感受风往哪个方向吹。捡回来的树叶、木棒可以用来做手工,在森林里攀爬、赛跑可以加强身体活动、增强探究意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认识自然现象,我觉得这就是自然科学启蒙。它不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课,而是学科认知、自然环境、身体活动、动作发展、科学探索等的活动整合。”

原来,在芬兰,所谓的启蒙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探索数学、语言、自然科学、社会与艺术等学科。听着园长的讲述,我才真切体会到芬兰的幼教观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

很多教育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是把学习者当作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正如杜威所说“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

芬兰人打破了这种传统。他们认为,学习不应通过传统的教师教来实现,而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动者、内容的创作者,倡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以获得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而且学习的内容应该多样化,以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不局限于储存知识,更要习得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情感技能,培养优秀品格和价值观。这就是社会化学习——学生观察到的是现象,而现象本身就包括很多知识、学科、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芬兰《幼儿教育和保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竟然把数学启蒙放在了首位。一个国家竟然如此重视数学思维教育,怪不得在PISA测试中,芬兰15岁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居世界前列。不过,这与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芬兰人算术差”的印象有悖。我想弄明白:芬兰人的数学启蒙到底是如何做的?

环顾幼儿园的教室,正方体、三角体、圆球等形状的玩具散乱地躺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这是我能见到的关于数学教育的所有物品。说实话,我有些失望,单靠这几个玩具就能让学生学好数学吗?

园长解释道:“这些就足够了,我们进行数学启蒙不是让孩子简单地学会算数。我知道很多国家很喜欢让孩子做10以内、20以内、5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但我们注重的是数学基础能力的培养,比如类比、分类、计算、总结等,这些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芬兰孩子的玩耍时间,全球最多

芬兰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至少两个小时,自由玩耍又有两个小时。他们都在玩儿什么呢?

首先,芬兰幼儿园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芬兰的孩子来自森林、乡野,他们春天从树里取水,夏天采浆果,秋天采野菇,冬天滑雪。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里,芬兰人俨然以这种原始而自然的“土”方式生活着,而这种“土”是真正地接触土地,融入自然。

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中,自然而然地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户外玩耍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孩子们从小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适应新环境。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偶尔的擦伤而放弃锻炼他们的机会,更不会因为天气严寒而让他们失去户外活动的机会。只要孩子们的衣服结实、保暖性能好,他们就可以在雪地里打滚。

其次,教室内随处可见自由玩耍。芬兰幼儿园的教室常常被划为不同的空间,孩子们可以拼乐高、玩拼图、做手工、进行攀爬等。这种玩耍让儿童学习自己掌控并维持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学习与他人相处。

而在固定的班级授课中,孩子们无法自己做决定,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被成人指导、保护、分类、评判、批评、表扬和奖励。成人以安全的名义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时必需的理解、勇气和自信。

最后,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是体能游戏、看图说话、手工制作、社交游戏等。比如在幼儿园8:30—9:00举行的分享会上,孩子们会讲述自己的经历、想法,这有利于训练语言、表达自我,在聆听的时候培养对待他人的正确态度,最终培养同理心,学会关心、体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时教师会利用分享会的时间,让孩子们练习打节拍,为的是让他们体验学习音节和感受韵律的乐趣。

所有这些玩耍都在混龄群体中展开。芬兰幼儿教育不按年龄分组,实行混龄制,0—3岁是一个小组,3 — 6岁又是一个小组。混龄,更有利于同伴学习。玩的时候,大孩子学习领导力和教授力,并培养耐心和爱心;小孩子学习观察,学习规则,学会聆听。

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在芬兰幼儿园内,学习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物理空间之间的互动,所以芬兰教室的空间设计特别注重为孩子营造多样化的活动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科启蒙空间。幼儿园教室里随处可见正方体、三角体、圆球等形状的玩具,地上铺的是有数字的地毯,摆的是各种各样的乐高组合。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接触这些,孩子们得以熟悉空间结构,进行比较、计算、总结。

社会化空间。教室内会布置独立的小组活动空间,地毯、沙发、角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讨论的场所。特别是餐桌,是训练孩子们用餐礼仪、社交技能的极佳场所。

情感化空间。芬兰教师非常喜欢用孩子的作品装扮教室,以培养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归属感,让孩子觉得这是他们“白天的家”。在这种安全、舒适、平和的室内环境里,孩子在分享玩具时的心情、在等待用餐时的状态、在聆听规则时的神情等,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而认识这些社会化情感的技能,也是孩子学习的一部分。

芬兰幼儿园在假期会合并办学。像寒暑假这样的长假期,大多数家长会选择让孩子放假,但少数家长会选择让孩子上学。因为在假期上学的孩子数量少,所以没必要每一所幼儿园都照常开放。对此,政府采取合并办学的措施,将假期要上学的孩子集中在少数几所幼儿园内,其他幼儿园的教师来这些幼儿园上班。这种灵活的安排,让家长在假期内(每个芬兰员工都有一个月的暑假)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而不用在假期里还忙于带娃。

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估手段

从孩子入园那年起,芬兰的幼儿教师就为孩子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档案。教师会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为孩子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和方法。这个档案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阅读能力发展、行为习惯发展、语言发展、社会化情感技能发展等;它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法,孩子的日常生活记录,如照片、艺术作品等。

我在于韦斯屈莱当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现场观摩了幼儿园的教师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班里有个6岁的男孩有强迫症,每次户外活动回教室时,他都不愿意动手脱外套,因为外套上稍微有点泥土,他就嫌脏。

教师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各种方法引导他自己脱衣服。

*首先,教师在纸上画脱衣步骤,先脱手套和帽子,再脱连体衣,最后脱鞋子。这个办法并没起作用。

*接着,教师请来另一位同学,让他俩比赛脱衣服。这个孩子还是无动于衷。

*后来,教师让其他孩子解散,给这个男孩一个沙漏,告诉他在沙子流完的时候要脱掉外套回到教室。这样男孩便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动手脱衣服。男孩有自主权。

*最后,男孩拿着沙漏回来了,他终于脱下了外套。此时其他小朋友已用餐完毕,教师就一对一地陪同他用餐。

不管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教师从来都不会帮他脱衣服,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战胜自己强迫症的过程,更是慢慢学会生活自理、习得自我照顾能力的过程。

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来源于芬兰《幼儿教育和保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提出的要求:为了提升每个孩子的幸福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这就让“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法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个性化的教学档案并不是要评估学生的能力,而是一份描述性的诊断及干预档案,为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下一步的改善计划、家长的意见和如何配合、学生的自我评估等,都是教学档案里的内容。

高标准的师生配比

芬兰幼儿园里的“师”,不仅有幼教老师,还有护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从国家层面对幼教老师的从业资格做了硬性规定:所有幼教老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芬兰本科是三年制)。近10年来,绝大部分幼教老师接受过五年两阶段(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拥有硕士学位。

他们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年都有至少5周的幼儿园教育实习,不仅有配对的当地教师指导,大学教师也会定期去幼儿园观察教育学院学生的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等。而幼儿园的护工必须具备职业高中护理专业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至少学习过3年护理专业。

芬兰幼儿园的师生配比非常高,严格实行小班制。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0-3岁小组的成人和幼儿的配比一般是1 : 4。最常见的开班规模是七八个孩子的低龄小组,配有1位幼教老师,2位护工。3-6岁小组的成人和幼儿的配比一般是1 : 7,如果一个班有21个孩子,就会配2位幼教老师,1位护工。也就是说,孩子越小越需要被照顾、养育;孩子越大需要启蒙教育。这是常识,芬兰幼教做到了。

芬兰幼教这种师生配比,在全球都是高标准。这种小班制,跟它践行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班小人少,每个孩子才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照顾。以我听课的3-6岁小组的教学为例,当天有16位学生,2位幼教老师,1位护工,1位校园助教。为了践行更具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因语言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被分成2组,2个成人带8个孩子活动。语言发展水平高的小组,学习难度较高的“看图说话”;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小组,则学习简单的歌谣,用唱歌的形式带动发音和词汇的积累。

在芬兰教育者眼中,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如何定义学习。他们相信孩子,充分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孩子天生具有玩耍精神,要让他们在玩中学,要让他们自由游戏。

*孩子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要赋予他们自主权。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要创造环境让他们探索,与周围世界互动,在做中学。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要给予个性化教学和特殊教育。

*孩子对身边的现象感兴趣,要基于现象设计教学活动。

*孩子最终要成为“完整的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社会化情感技能、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就是芬兰幼教领先全球的秘密。

文章来源:《这就是芬兰教育》,钱文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这就是芬兰教育》 钱文丹著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