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仙台的学校,鲁迅与仙台

2024-02-04 08:43:15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墨缘 阅读量:18308

在日本的新闻里经常听到仙台这个熟悉的名字。

之所以说这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因为有一位中国人熟悉的文学大师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学习,留下了我们熟悉的文字《藤野老师》 ——。 当然,这位达人是鲁迅。

青年鲁迅

鲁迅先生在仙台的学校,鲁迅与仙台

鲁迅是第一个到仙台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仙台医学专业学习医学。

对于这个“第一”的身份,鲁迅在文中幽默地说:“恐怕物以稀为贵。

北京的白菜运到浙江,用红头绳扎上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上,尊称“胶菜”。 福建野生的芦荟,到了北京就进入温室,名叫“龙舌兰酒”。

我去仙台也受到了这样的优待。 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几个职员为我的饭菜和住宿操心。

”在鲁迅的印象中,仙台的天气寒冷清冽,“仙台是个城市,不大; 冬天冷得不得了”。

在这个寒冷陌生的城市,给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明亮的色彩和温暖。

藤野老师1874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的医生一家,在爱知县医专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1901年在仙台医专担任讲师,晋升为教授。

1904年9月,青年鲁迅来到仙台,成为藤野先生的徒弟。

这一年鲁迅正好二十三岁,比藤野老师正好小七岁。

鲁迅(右二)和留在日本的同学合影

对于这个唯一的中国学生,藤野老师说:“周君(指鲁迅)”看起来不高,脸圆圆的,很聪明。

我记得那个时候,周君的身体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鲁迅对老师的描写也很生动。 “那时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老师,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大大小小的书。

把书放在讲台上,用缓慢抑扬的声音向学生介绍说:“我叫藤野严九郎……”

’’藤野小时因为学过汉学,所以感到“想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珍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也许正因为如此,藤野老师对来自中国的鲁迅格外关怀,不仅邀请他来家里,还亲手修改了讲义,把鲁迅的漏填、记错都改正了,用红笔细细地记了下来。

当时,甲午战争结束没几年,大败的“大清帝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日本人的鄙视,而中国的“女人裙子下的脚,男人脑后的辫子”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藤野老师对鲁迅的关怀自然引起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憎恨和不满,他们甚至认为藤野是故意向鲁迅泄露考试题目的。

对此,鲁迅在文章中说:“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分数在60分以上,不是自己的能力。

那时,那次著名的滑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当成俄罗斯间谍枪杀了,旁边站满了麻木的中国观众。

这两件事促使鲁迅决定弃医离文,1906年初夏,鲁迅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

出发前,藤野送给鲁迅一张半身像,背后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几个汉字。

藤野老师

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当时放弃医学是因为成绩不好,藤野后来也曾说过:“在我的记忆中(鲁迅)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学习成绩到底怎么样?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写道:“小林博士那里还留有1905年春天升级考试的分数表,上面记载了鲁迅的各个分数。

小林博士即小林茂雄,是鲁迅的仙台医专同学,后来成为医学博士。

他保存的鲁迅成绩表内容如下。 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

关于这个成绩单,鲁迅的同乡朋友许寿裳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也有同样的记载,鲁迅班当时有142名同学,他排在第68位,位居中游。

作为外国留学生,鲁迅在上课、做笔记、做题都要用日语,“仙台医专没有课本,参考书也很难看,图书馆的医学书籍和杂志也不容易借”的情况下,鲁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离开仙台后,鲁迅和藤野老师一直没有联系。

之后,仙台医专被编入东北大学医学部,藤野先生因学历不足而离职,1919年返乡行医,1945年8月去世。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计划出版《鲁迅选集》,编辑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回信说:“看能装的,没有一篇。

只有《藤野老师》句。 请翻译并追加。

鲁迅大概是想借此打听老师的消息,从藤野老师后来的回想文中,他也确实读了这篇文章。 只是因为“住在偏僻的农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尤其是对文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与鲁迅失去了联系。

日本东北大学(原仙台医专)校园里的鲁迅像

《藤野老师》是鲁迅于一九二六年秋在厦门涛声中写的,文章末尾写道。 “只有他(藤野老师)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桌子对面。

每当晚上累得要偷懒的时候,他似乎要仰头在灯光中看他那黝黑的瘦骨嶙峋的身影,说些抑扬顿挫的话。

鲁迅去世后,藤野的家人回忆说,藤野先生把有鲁迅照片的报纸高举在头上,随后拿起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 “有人说周君直到去世都把我的照片挂在公寓的墙上,我很高兴。

……周君直到去世前都想知道我的信息。 如果我能早点和周君取得联系的话,周君会多么高兴啊。

师生之间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两国关系史上最富有温情的声音。

从这温暖的友谊中,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