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荷兰留学>
  • 荷兰去比利时留学移民容易吗:我,上海人,90年代月入2万,在外企25年,50岁为孩子移民比利时

荷兰去比利时留学移民容易吗:我,上海人,90年代月入2万,在外企25年,50岁为孩子移民比利时

2024-01-03 19:43:23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瑞士留学 阅读量:39338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45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阿叔@阿叔的欧洲生活,57岁,移居比利时的上海人。

荷兰去比利时留学移民容易吗:我,上海人,90年代月入2万,在外企25年,50岁为孩子移民比利时

1987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上海三角牌电风扇厂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稳定的能力而不是稳定的工作。

90年代初,我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下岗到外企工作,直到2015年离职,我见证了外企在中国发展的黄金25年。后来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去外面看看的梦想,又选择移居比利时。

(大学毕业时的留影)

1965年,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当时家里有爸爸妈妈,两个妹妹和奶奶。全家六口人全靠妈爸两个人的工资生活,日子虽说不上贫困,但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也过得紧巴巴的。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到英语,对英语比较感兴趣,还当上了英语课代表。中学的时候我上了上海市的一个重点中学-上海复兴中学。

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同学们在学校里都受到一些外来思想的影响,萌生了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了解一下国外的风土人情的想法。

上了大学后,大家想出去看看的心情就更强烈了。我是工科生,大学里学习到的理论大多都来自国外。80年代是美国的黄金年代,当时美国的繁华是国内没法想象的,大家都想去国外看看书本里讲到的东西。那时候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

(那时候美国是现代化的象征,掀起留学美国的热潮)

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我并没有出国留学,去美国的梦想也一直没有实现,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英语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三角牌电风扇厂的技术部,成为了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之一,主要工作是将国外的电风扇图纸标准改成国内的标准。进了国企,意味着我端上了铁饭碗。

在国营厂干了几年,我不想一辈子在这画图纸。虽然国营厂的工程师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工资收入也比大多数人要好,但我还是想去看看世界,去外面走走。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机会。没有赶上留学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外企工作。

(多亏朋友提供的信息,我取得了上海虹桥大厦外企的工作)

当时我有个朋友在上海虹桥大厦的一家外企工作,他刚好了解到有一家外企正需要我这样的技术人员,他也知道我的想法,于是就把消息告诉了我。有了朋友给的信息之后,我写了一份英文版简历,也没有投,就直接带着去毛遂自荐了。

当时除了商务人员,很少有技术人员会英语,我凭借自身的条件,很快就通过了面试。但是想入职并不是那么简单。

由于对外资管得还比较严,去外企工作还要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国家会做背调,背调没问题才可以去外企工作。

刚进入外企工作,自己还是有很多顾虑,最怕的就是英语口语。当时我们学英语的很少有机会可以和老外交流,口语普遍不是很好。

(我在外企过生日)

说来也巧,当时我的第一任外企老板是个老美,他是台湾出生的,中文说得很溜。

老板的中文口语很好,但书面上只能看懂英文。所以我们口头交流用中文,邮件交流用英文,大大缓解了我的口语压力。

但是,在外企我的工作还是画图纸,这次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于是,我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做了7个月就辞职了。

这次,我彻底不想做技术工作了,思来想去决定挑战一下全新的行业,选择去做汽车销售了。我从来不会把别人对我的预期当作奋斗目标,而是我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断挑战自己才是我想要的成功。

在那个大家都以进厂上班为荣的90年代,我主动从一个国企工程师申请下岗去做了一名汽车销售。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但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稳定的铁饭碗。

那个时候国营厂工资是严格按照等级来分配的,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拿大学生干部工资58块,如果没有上大学工资则是36块,我的工资已经比其他人高很多了。

(再次挑战自己,做了汽车销售)

我到第一家外企工资已经拿到了1000多,在90年代初期,能拿4位数的工资真的很少,一般的外企岗位也就300多。到了汽车销售,工资变成了400块。

我从国营厂跳槽到外企的时候,虽然家人觉得可惜,但外企的收入高了很多,也没说什么。但汽车销售的基本工资比外企低了很多,家里人对我这么折腾都表示很不理解。

刚开始我因为没有销售经验,没有业绩,只能拿基本工资。家人都觉得我的选择是错误,甚至自己都有些动摇。我只能安慰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通过点滴学习积累的。

做销售想要有出路,就必须学会和人打交道。为此,我还特地去读了复旦大学函授的公共关系学。为了尽快学习,我甚至会拜比我年纪小的同事为师,让他教我怎么介绍车子,怎么把汽车的优点说得更生动,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问清楚,然后再记好笔记。

(复旦大学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当时买进口汽车是要交140%的关税的,所以我们只能找有免税资质的企业来买车。功夫不负有心人,做了三个月以后,我开始有业绩了,各种奖金、佣金等到手都有20000块了。

家里人看我做什么都做得越来越好,也就不管我了。汽车销售做了一段时间后,我销冠什么的都拿到了,销售技能也学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值得我学习的了。对于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果断选择辞职。

辞职后,我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到国际大企业做销售。我去了韩国大宇集团。

当时的大宇集团是韩国仅次于现代集团的第二大企业,在那一代人心目中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进入大宇集团以后,我的工资变成了6000块。

国际大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比较系统化,我入职以后去韩国培训了6个月。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敢说英文。之前的美国老板中文说得比许多中国人都好,我也就没什么开口说英文的机会。

到了韩国,不会韩语,好在国际大企业大多数人都会说英语,我也就不得不开口说英语了。那个时候学英语也是下了苦功夫,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性更强、难度更大。由于不好理解,我只能把整本书先背下来,后面在沟通中慢慢体会里面的语法句式、情景语句等。

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领导,科班出身,写英文合同条款可以提笔就写,完全不需要模板。让我崇拜得不得了,每次他写完合同,我就拿过来背记。慢慢的,我也有起草合同的能力。我现在谈生意的时候,起草一份英文合同,也是完全没有问题。

(在外企参加年会时,和同事表演节目)

在大宇工作了四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就想到更大的平台发展。

1998年,一家欧洲企业准备入驻中国,想找一个中国的负责人。当时他们也面试了十几个人,但都不适合。

当时我试着发了一份简历过去,面试的时候也没有具体聊我的工作经历,就聊足球、聊其他的,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熟练的英语口语,很快就征服了所有面试官。

刚入职的时候,公司中国事业部只有我一个人,连办公室都没有租,最开始是在上海虹桥宾馆租的房间里工作的。当时公司在中国投资了10万美金,这期间正好遇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需要用到大量公司生产的材料。

(我和我的销售团队)

到我2015年离职的时候,这家公司已经投资了6000万欧元在上海建厂了,这十几年的发展相当厉害。而我离职前也已经做到了总经理的职位。

因为一直在外企工作,我每年往返欧洲好几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国家之间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比较悠闲,相比于我们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对比非常明显。

年轻时曾梦想去美国,因为条件有限也一直没有实现,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在心底没有消失。多年的欧洲企业工作和与欧洲的接触,让我对欧洲的了解多过美国。

现在,不论是自己的财力还是阅历,足以支持我到国外生活,但此刻我更想去的是欧洲国家。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移民的,是看到儿子在考中学的时候,每天做功课到晚上11点半。国内的教育竞争压力比欧洲大很多,欧洲更侧重素质教育,大学也是宽进严出,相比于国内的应试教育,我更看好素质教育。

(与前乒乓球世界冠军比利时国手塞弗合影)

作为一名父亲,我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也为了圆我年轻时的梦想,我们决定移民欧洲。

2015年,在欧洲的众多国家中,我们最终选择了比利时。

因为比利时是物流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欧洲的第二大港-比安特卫普港就在这里,欧洲最大的港口荷兰鹿特丹港离比利时也就几十公里。中欧专线能直达比利时,也有专门的直达国内的货运机场-列日机场,很多跨境电商都经过这里。

比利时是欧洲的心脏,欧盟和北约的总部都设在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周边接壤的都是法国、德国、荷兰这些比较富裕的国家。

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法语和德语,但英语也是完全通用的,包括商店的店员和市政厅的工作人员都能用英语交流。而法国、德国会说英语的人就比较少,会有语言障碍,也就不在我们的选择范围之内。

我申请的是投资移民,到了那边主要是做进出口贸易生意。

比利时投资移民的准入门槛相对比较低,像英国投资移民需要投资至少200万英镑,而比利时投资50万欧元即可申请移民。

(最喜欢的运动就是骑行)

我移民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比利时的教育成本也比周边的国家要低。中国有很多孩子在比利时留学,这边的大学不是世界顶级的名牌大学,但也是世界排名前50的。而且孩子在这边能学会荷兰语、法语和德语,多会一种语言对孩子来说就多一条路。

我之前的工作经验都在销售和企业管理这方面,到比利时以后,投资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当了小老板。我虽然从事多年销售,但从来没有过创业的经验,做了进出口贸易以后,走了不少的弯路,但也一直干得风风火火。

在比利时生活了七八年,也深切感受到了中欧的文化差异。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法律承认的男女关系就是夫妻关系,恋爱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在比利时,谈恋爱、同居、结婚都可以去政府机构登记注册,登记之后可以得到相关税费的减免。

(比利时美丽的街景)

刚开始我也不清楚比利时的这个政策,后来有一个比利时生意上的伙伴,比我大一岁,突然告诉我他要结婚了。但我是见过他家人的,他有一个太太还有两个女儿。

我就很纳闷他和谁结婚?然后他告诉我,他和太太只是登记了同居关系,同居关系税收方面和夫妻关系享受一样的优惠,子女也都可以免费入学。现在想通了,要去登记婚姻关系了。

同居关系财产相互独立,债务也相互独立,像我这位朋友之前做生意失败,他的债务和女方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注册结婚以后,双方的财产就会变成婚后共同财产,产生债务也要共同承担。

比利时是个小国家,又鼓励生育,在这几种关系下诞生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国家的福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稳定,提高了生育率。在税收优惠政策下,单身狗最惨,要交的税最高。

(比利时的工业区)

比利时对于税收查得很严,我们工厂设备刚进厂的时候,请了国内公司的一个工程师来调试设备,正好遇到政府机关来检查。

因为我们没有给他办理工作证,他拿的是旅游签证,就被警察抓起来关押。后来被遣返了,这个工程师以后都不能来欧盟国家了。

后来我们再要请人从国内来比利时帮忙,都要给他们申请劳工卡,要给他们开工资并且报税。因为是技术工作,开的工资开不能低于2800欧,而比利时一般工人工资只要1800欧。

在比利时生活,物价水平其实和上海差不多。但工作节奏真的比上海慢很多,比利时人对工作有足够的耐心,但对我们来说真的太慢了。

(和朋友到法国旅行的自拍)

比如说我需要采购水饺,在国内消息一放出去,供应商都抢着供货。但这边感觉他们有没有这单生意都无所谓,反而是我要追着人家供货,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价格上涨,供应比较紧张的时候,我都在拼命地催货。

比利时的社会福利很好,教育、医疗制度完善,没什么生活压力,人的工作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上次我去政府窗口办事,工作人员告诉我他现在有5封邮件要处理,太忙了。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处理多少邮件,5封邮件根本就算不上有强度的工作量。

但比利时人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不会对你不礼貌,也不会不理你,就是告诉你我现在没有时间处理你的事情。工作效率比国内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比利时人工作以外的时间都是留给家人的,他们把家人排在工作前面,会为了家人取消重要会议。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开了几十公里到一个合作商那边开会。会议开始前,合作商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儿子骨折了,他选择了临时取消会议,陪儿子去医院。虽然他会安排助理和我们对接,但工作进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18年春节期间我们在比利时华人街参加活动)

现在刚好是在春节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利时的春节比上海的年味要浓。没有疫情的时候,春节期间使馆都会出面搞春节活动,比如舞龙、舞狮、锣鼓队等。

这不仅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年味。疫情爆发后,春节活动就不再有了。

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国内防疫物资短缺,我们就给国内捐物资。那时候我们去市场买口罩,别说医用口罩,就连防尘口罩都被我们买空了。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给国内捐赠物资)

后来店员看到中国人买口罩,都说口罩没有了,不给卖了。现在反而是国内物资丰富了,反过来是大使馆给我们发口罩、发莲花清瘟胶囊、发中药,让我觉得挺感动的。

现在比利时这边对于疫情是采取“躺平”政策了,身边朋友只要和老外有交往的,基本上都感染了。我们工厂也有个小伙子感染了奥密克戎,政府让工厂休整一周,但也没有强制我们什么时候休整,刚好能够在春节期间放一周假。

全球疫情大爆发,进出口贸易也没那么好做了。正好这个时候有一个朋友在比利时投资了一家水饺厂,没有人管理,听说我有这方面的经验,就邀请我加入,这份工作我也一直做到现在。

我们的饺子事业,虽然进展比较慢,但也有在推进。比利时人对中国食物是很感兴趣的,我们的水饺一上市,他们就知道我们的水饺是应该用水煮的,而不是像日本煎饺一样用油煎。

(我们的饺子在比利时街头促销)

而且冷冻水饺储存、烹饪都很方便,在比利时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最近我们还和法国家乐福达成了合作,进驻了法国家乐福超市,算是有了很稳定的客户了。

疫情大爆发的时候,比利时也实施了隔离政策,我在家没事干,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注册了自媒体账号。那个时候我也在网上报了很多课,学习拍视频和剪视频,想把视频做得完美一点。

因为生活在欧洲,我就把账号定位在分享欧洲生活、风景、美食。

在学习拍摄、剪辑视频的时候,因为周围马场多,我也喜欢马术,所以我也制作了很多和马术相关的视频。

(在比利时住处附近的马场)

现如今,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全球兴起了中国热。我们的下一代,也纷纷选择回国发展。我儿子已经回上海创业了,他现在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母语的水平了,也学了法语,更想留在国内发展。

人的一生是趟单向旅程,永远不可能回头。一路走来,我都是在不停地做出选择,不停地挑战自己。如今,我虽将入花甲之年,回首往事依然热血沸腾,机会合适我还会回国继续挑战自己。

【口述:阿叔的欧洲生活】

【编辑:吴小梨】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145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