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丁的头等舱,就这样?

2024-03-05 22:22:58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沉世 阅读量:11242

前言“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既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话语,也是康石个人实践的引导话语。

圣马丁的头等舱,就这样?

因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邀请艺术设计领域的业内人士或海外艺术留学生进行个人共享,汇聚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和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科生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要分享你的艺术留学体验,请联系文末的二维码

几年前,我刚到圣马丁,打开课本看到这部被视为“标杆”的作品,我真的打了个问号。

但是,通过之后的学习,我明白了圣马丁的意图。

01英国人“破坏”了我的精致,一定是同学也看到了。 上面的作品是街头艺术家Banksy的作品。

当时语言班的教科书中出现了两位艺术家。 另一个是Damien Hirst制作的巨大鲨鱼标本。

Damien Hirst 《鲨鱼》

是否迷茫2。

这部作品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精致”的我。 根据本科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想法,如果只选择两个代表英国的艺术家,怎么也不是这两个人吧。

在我刚来英国的几个月前,无论是在画廊,还是在课堂上,我都经常被这英国艺术中交错的“粗糙感”所震撼。

这么说来,把中国学生申请伦艺的作品集和英国学生的作品摆在一起,真的是英国学生的作品就像一堆半成品。

一开始我不太了解英国人

没有深入,而是接触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英国人做艺术的思维后,就会明白,之所以会有感受,完全是因为看艺术的思维不同。

国内的教育,为了更加重视展示的结果,学生们在作品的完成度、精致度上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

而且,据我至今为止所知,英国人做艺术更在意想法和想法发泄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艺术本身应该更自由。

了解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想当你在展览会上看到像废纸一样的素描时,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艺术价值。

日常看展览会

所以留学前对艺术有偏见,只有“棒”“精”的感觉才能称之为艺术,但现在很多人认为艺术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才能理解更广义的艺术。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自己后来的创作。 例如,前两年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的是我的一个叫“剪辑”的项目,主要是关于人类欲望的反思。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明显觉得自己比以前更重视前期调查、灵感延伸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牢牢盯着作品的形状。

它在西岸

当然,保留了我们国家艺术注重完成度的好习惯,中西结合,整个作品不仅“好看”,而且更加丰富。

02嗯……圣马丁看了两年左右100个展览。 不得不说,英国真的是展览会的天堂,看展览会的天堂,也是举办展览会的天堂。

圣马丁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完成教育任务的同时,都会继续自己的设计和展览。

老师最近经常和大家分享他觉得有趣的展览会。 到了上课时间,教授突然带大家去参观展览会。

大概是大环境的影响吧。 在英国学习的这两年,我每周至少去一次展览会。 前后怎么看都有一百多个。

但是,面对这个“各地”的是展览的环境,选择看哪一个都是甜蜜的负担。

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只要搜索过有关展览会的内容,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关于展览会的消息。

“转换”

我在去展览会之前了解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还是自己难以理解。

对我来说也是和不同文化交流的方法。

btw,留学生们持有英国博物馆年卡,免费观看超多精彩展览,强烈推荐超值! 另外,说到展会,熟悉国内展会环境的学生应该知道国内展会的难度。 相比之下,英国的展会真的很简单。

在英国,不管你是不是成熟的艺术家,只要有想法和作品,就有机会举办自己的展览会。

当然,伦艺本身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展机会。

自己举办展览会

在圣马丁学习的两年间,举办、参加的大型展览会有十几个。

作为学生,有同学认为自己办展览会,最多只是小打小闹,办个小规模的展览会。

但对于办展览来说,不太合适的比喻是“人有多大胆,有多有生产力”,大家必须说,想象力是可以充分打开的。

例如,我们当时只有几个同学想一起办展览会。 但是,最后抱着尝试的心情在圣马丁内寻找合作者的时候,意外地有很多人感兴趣,几经周折,举办了一个圣马丁的2年级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大型展览会。

想要自己办展览,需要拿着蜂胶去说服画廊,与场地管理员进行细节沟通,召集合作伙伴,但整个过程都会锻炼人。

与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努力,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03学习纯粹的艺术就是得到chill。 凭良心讲,我觉得学习Fine Art真的没有学习工业设计和游戏设计等的同学的辛苦。

想起来,在圣马丁学纯艺的这两年,除了课程和作业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看展览,参观公园,听音乐,做饭,旅行。 ……我想在大师阶段还选择读纯艺的同学中,90%以上是为了爱。 果然大家都应该明白,靠这个专业发财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如果没那么功利的话,最好真的放松一下,享受学纯艺的生活。

圣马丁毕业已经三年了呢。 我有时也会去想留学对我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现在自己的回答是对西方文化、生活的感觉。

纯艺她是一门“活学科”,创作都来自于我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灵感可能是在生活的意想不到的细节中激发出来的。

希望瘟疫快点过去,大家快点回到live house

在国内,不管我们看多少国外的书和电影,听多少音乐,西方世界的面貌总是停留在我们对别人想象的水平上。

只有当你真正踏足这片土地,真正与不同肤色的人交流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真正世界的另一端变成了什么样。

一点体验,小小的风景,会刺激我们的感觉和想法。

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走出校园,多交流。

圣马丁有一对一的教程课。 我刚到英国,我的口语也很普通,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领导用不那么连贯的句子进行困难交流的场面也很有趣。

其实无论是在教室里、看展览、音乐节、路边排队买冰淇淋……都可以和旁边的人说几句话。

外国人几乎没有社交距离这个词,大家也真的不在乎你有什么口音,所以大胆自信地说就可以了。

和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真的会收获很多。

里斯本,希望你和瘟疫说拜拜2

最后,我给你推荐两个我最近也想去的展览会吧。 一个是徐冰老师的回顾展《徐冰的语言》,另一个是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 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艺术家。 在上海的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请去看看。

获得名牌大学邀请的必由之路是平时积累很多东西。 如有更多关于作品集艺术留学保研的疑问,请联系康石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