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认识和评价,朱熹评价屈原的三个维度论述

2024-03-14 11:42:54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楠辞 阅读量:7841

【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谢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

屈原的认识和评价,朱熹评价屈原的三个维度论述

在楚辞学的历史上,朱熹对屈原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无数的争论。

朱熹对屈原的评价看似“矛盾”,但这些“矛盾”是朱熹从三个不同维度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叠加而产生的误解。

分解来看,三个维度的三层评价,逻辑清晰,辩证全面。

朱熹的批评者由于不了解评价朱熹折射的多维标准及其内在逻辑,未能认识到评价朱熹折射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朱熹对屈原的评价比较集中地论述在《楚辞集注》和《楚辞后语》 :

古人云,其志行不可过于中庸而为法,但出于忠君爱国之心; 本为书,其辞意不可流于跛怪神,也不可受怨嗟启发而为训,但皆生于罗惣,不尽如人意。

北学,不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改风易俗,独自驰骋于末流,故称醇儒庄士或耻。

然而,当世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擦泪啼,在天者幸闻之,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能充分交汇,增加夫三纲五典之重,不是吗? 这都是因为那句话有味道,不能正视“语言的人的赋”。

( 《楚辞集注序》 )

屈原的心是忠清清白的,不会停留在争论中,而是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如果说这种行为并不过分的话,那也不仅仅是辩解。

故君子之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但其细行之略不能无缺点。

而且,即使有三个人同行,也一定会有能当教师的人。 情况就像屈子一样,千年孤独一人。 孔子说。 “人的错误也在各自的党里。

见过,斯知仁矣。

“看这个人的方法也是。

屈原之忠,忠过者也。

屈原是个过于忠实的人。

因此,对于原者,关于其大节,其他一概可以忽略。

关于它的细节,一定要符合圣贤的矩度。 既然如此,我已经说过这比不上中庸的男人,为什么不能说是哉? ( 《楚辞后语反离骚第十六》 )

此外,在其他地方,朱熹对屈原也多有零星的评价。

总之,朱熹对屈原的基本评价就是以下几点。 一、屈原志行“过于中庸,无法为法”;“忠君爱国”二、屈原之言“流于跛子怪神,不可受怨怼启发而为训”,“皆生于网怛,不如意”,“增夫三纲五纲五五纲三、屈原的微行虽非“圣贤之矩”,但大节纯正,“千载而一人”。

这三者看起来都有内在的矛盾。

朱熹对屈原这种“矛盾”性的评价,引起了后世学者的诸多批评。

正如明朝焦笃定序张京元的《删注楚辞》时所说:“夫子原说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又讥诮为《风》,作《雅》的末流,羞于醇儒庄士之

(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页)现代学者认为,“朱熹对屈原的评价有矛盾之处……反映出朱熹思想的落后面。 他讲究儒家的中庸之道,对屈原的评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朱熹〈楚辞〉学略说》,《求索》1983年第三期”黄中耀认为朱熹对屈原的态度是矛盾的,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朱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学家的身份。

( 《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5-75页)卢平忠认为朱熹对屈原的评价暴露了朱熹深刻的矛盾,导致了《楚辞集注》对屈原认识的动摇。 这是朱子永远也摆脱不了理学和封建伦常观念的束缚的结果。

( 《理学的困惑——〈楚辞集注〉思想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这些批评者指出了朱熹折射的矛盾性,而现代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将朱熹的自身矛盾主要归咎于理学家中庸思想的束缚。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识朱熹评价屈原的多维标准及其内在逻辑,也不能正确理解朱熹理学家的身份和中庸评价标准的积极意义,使得朱熹评价屈原的真正内涵和价值难以发现。

“中庸”标准是朱熹评价屈原的第一维。

中庸是至德,普通人很难达到。

子曰、“中庸至极、民不长久! ”又说:“智者过,愚者莫及……智者过,不肖者莫及。

( 《中庸》 )只有舜般的圣人和颜回般的贤人才能中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其中为民所用,其斯以为舜也! ”此外,“即便是回人,只要选择中庸,得到善,就会服拳斗而身败名裂。

( 《中庸》 )中庸不是简单不偏不倚、无原则地明哲保身,也不是无人犯罪的“乡愁”。

所谓“喜怒哀乐未发,所谓中; 而所有中节,所谓和; 中也,天下大本也; 和也,天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中庸是处处用中和之道处世,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大智慧、大透明的表现。

“故君子尊德性,问路学习,广而精微,极清而道中庸。

中庸成为中国人向往的境界,是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当然也是他们评判人品的最高标准。

因此,朱熹以中庸为标准来评判屈原,并没有因思想落后而腐朽,反而是标准高而客观的表现。

在这个高标准下,屈原的性格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和不足。

正如“人不在圣贤,遇事无错”这句话所说,屈原与圣贤的行为典范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朱熹极力推崇屈原,但不能忽视屈原行为方式与圣贤不同的事实。

所以在以中庸为标准的评价维度上,朱熹不得不指出屈原志行“不能过于中庸而为法”,并表示“不能流于跛怪神、怨恨励而为训”。 忠而有之,细行有弊,不符合“圣贤矩度”。

朱熹评价屈原的第二次元是《三纲五典》的标准。

“三纲五典”即“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改造的伦理规范。

以此为标准,朱熹认为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其作品可以“当世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擦泪啖”,起到“增夫三纲五典之重”的道德教化作用。

自此,朱熹认为《楚词不恨多君》( 《中庸》卷一百三十九),表示不敢在《词人之赋》中屈曲,将屈原的作品比作《朱子语类》(《春秋》 )。

所以,即便按中庸标准来看,屈原也“不知道向北方学习,寻求周公、仲尼之道,而改风易俗,独领风骚末流,故以醇儒庄士或耻称之”( 《楚辞集注九章注》 ); 然而,从《三纲五典》的维度看,屈原是忠君爱国、正道直行、坚贞不屈、与奸势力同流合污的标杆人物,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让那些沧桑的孩子感到惭愧。

“盖原之所为虽过,但其忠终不在忍世得福死者之所及”( 《楚辞集注序》 )、“君臣者不可察”,都是站在《三纲五典》之维肯定屈原的典范意义

朱熹评价屈原的第三个维度是君子“识人”原则,即大节行事的评价法,这也是朱熹评价屈原的总原则。

朱熹说。 “即使是已故君子的人,也不能取其大节之纯全,使其细行尽无缺点。

而且,即使有三个人同行,也一定会有能当教师的人。 情况就像屈子一样,千年孤独一人。 孔子说。 “人的错误也在各自的党里。

见过,斯知仁矣。

“看这个人的方法也是。

( 《楚辞后语反离骚第十六》 )朱熹将孔子的“见过的人”法作为取其大节而省略细节的评价标准加以发扬。

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屈原。 朱熹认为屈原“大节纯净而完整”,“其他一切可以置之不理”。 因此,中庸标准把屈原的种种“过”当成一种细节来看待,人们只需要关注屈原的“忠君爱国”大节就可以了。

这样,第三维度就是对前两个维度的总结和整合,并试图调和前两个维度的矛盾。 可以无视屈原志行“过于中庸”和言辞中的“跛怪神,怨嗟励”,取“忠君爱国之诚”和“罗惣惣惣,不如意”,最终“重夫三纲五典”

三个维度从不同层面对屈原进行立体的综合评价,朱熹对屈原的评价更辩证、客观、全面,对屈原的喜爱给予无限推崇,对屈原缺乏同情的理解故意予以推崇、贬低

朱熹看到屈原的不足,更加肯定了屈原的重要性。

朱熹对屈原的评价既体现了哲学家的客观理性,也体现了儒家的现实情怀,融为一体,是理学家身份的体现。

可以说,理学家的身份不是朱熹的束缚,反而是他的优势。

《楚辞集注惜诵注》 ( 2022年08月22日第13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楚辞后语反离骚第十六》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