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新胡同21号业主,中法大学

2025-03-11 12:57:13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婪瘾 阅读量:8597

焕新胡同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出口南侧,东西走向曲折,全长130米。

环新胡同21号业主,中法大学

清代曾有一座火神庙,名为火神庙胡同,1965年整理地名时被称为无新胡同。

焱新胡同南口往里拐90度,21号院门黄色,门向南拐。

焱新胡同21号院

李麟玉和李叔同的照片

庭院的主人是李麟玉,中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原中法大学校长。

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叔叔——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

李麟玉是20世纪20年代从法国留学回来的。 这位化学家就任成立后不久的中法大学校长,把家安居在这里。

我和李叔同年纪,青梅竹马,所以爷爷关系很好。

所以,李叔同每次去北京都住在这里。

李麟玉

李麟玉( 1889—1975年),字圣章,天津人。

著名学者、教授、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侄子。

南开大学第一届毕业生。

190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进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10年赴法国学习。

1921年获巴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经蔡元培介绍在北京大学任教。

1922年筹建中法大学理学部,任院长。

之后,就任中法大学校长兼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27年获得法国骑士勋章。

李麟玉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李麟玉和李叔同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1920年,周恩来等人在法国打工时,迎接他的是李麟玉。

20年代初,李麟玉学习归来,出任成立不久的中法大学校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

因为住所离中法大学很近,师生们把他家当成了“校长官邸”,经常上门讨教。

“临阵脱逃,到市井静心。”

因为地处首都中心,毗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高等学府,熙新胡同21号院也成为当时大学教授、社会名流等人群聚集的地方。

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地质学家李四光、历史学家吴晗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中法大学是蔡元培于1920年创办的民办大学。

当时的学校质量非常好,我们熟悉的陈毅元帅、画家潘玉良、剧作家吴祖光等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原中法大学所在地

中法大学在民国时期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称为高等学府。

在李麟玉的主持下,1925年,中法大学搬到了东黄城根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是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物。

挂着“北京光电研究所”招牌的大院是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朱漆鎏金,檐高槛,这座花园曾是清代理藩院旧址

1937年日寇占领华北,中法大学停办,学生迁往昆明,李麟玉留在北京与日寇周旋,抗战胜利后,在他的奔走下,中法大学恢复如初。

解放后,李麟玉为教育奔走,促成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在中法大学校园内恢复。

1950年,经费短缺的中法大学转为国立,后文史系、法语系与北京大学合并的经济系、生物系与南开大学合并; 理学部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

青石楼梯已经有了裂缝,楸木梅铁钉蛮子门也斑驳了,古旧的门钹在阳光下映出淡淡的光。

现在,这个花园门的脸看起来那么普通简陋,很难联想到那扇门后无限的风景……。

1975年,李麟玉病逝,享年86岁。

按照遗志,他把藏书都捐赠给了国家。

告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残留着夜风吹柳笛的声音,夕阳向山外蔓延。

天涯海角,地角,知交不绝;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晚不要梦见寒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残留着夜风吹柳笛的声音,夕阳向山外蔓延。

今天,在他的故居门外,玉川的水变得清澈见底,杨柳绿桃红,老人和孩子携带着美丽的景色。 几乎没有人谈论21日的庭院。 我想他的话已经融化在这个世界的美景中了……。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