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六岁去加拿大读书。十年过去了。我后悔吗?

2024-03-24 16:22:46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阿卫 阅读量:15378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考虑接收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我孩子六岁去加拿大读书。十年过去了。我后悔吗?

其中,加拿大是备受瞩目的留学目的地。

但是,从小就让孩子在国外读书,除了费用以外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事情,这到底有价值吗? 因此,外滩教育特约的作者方面也分享了女儿留学加拿大10年的经验,认为留学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人生的选择。

其间,不断学习、适应异国文化和教育,后悔与悔恨交错,人生观和教育观也随之重塑。

支持外滩君。 请进入公众号的主页“星标”,让我们“不失联”。

文丨方面也是综合May我女儿6岁来到加拿大,在公立学校读到了2年级。 之后,我进入了某一流私立学校。 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 国内的好朋友经常说,孩子这么小就出国了,你不后悔吗? 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付出巨大代价留学,孩子应该有更成功的人生。 否则,留学是失败的。

当初,我想我也曾远离应试教育的苦海,憧憬着在更好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一定会有更成功的未来。

10年过去了,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留学只是一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其理由是,首先,良好的教育体系不会保证成为社会精英,而是给予更大的探索空间,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为在每个国家,普通人总是占大多数。

第二,教育体系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即使生活在加拿大,国内几十年的生活所养成的价值观也已经根深蒂固,能否真正理解和接受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精华,把孩子培养成加拿大式的优秀

我选择了几个加拿大留学的焦点问题,分享我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是否愿意尝试这种不同的人生,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快乐教育”的真相是什么呢? 在国内,西方国家的公立学校轻松快乐,私立学校的精英学生拼命学习的“快乐教育”阴谋论很流行。 所以,孩子如果不太“开心”,就会落到社会的底层。

“快乐教育”阴谋论太耸人听闻了,这不符合加拿大教育的真相。

“快乐教育”不是教育体系,而是教育理念。

我女儿经历过公立和私立两种教育体系。 虽然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可以感受到“快乐的教育”。

我刚到公立学校,学校的教室和设施很简陋,很失望。 这是安省排名靠前的小学啊。 公立学校也太穷了。

幸运的是,教室布置得五彩缤纷,非常可爱和温暖。

学业轻松,老师温柔,放学后玩耍,所以女儿确实过得很开心。

三年级学生进入私立学校,欧式古典建筑教学楼、美丽的森林和草坪、体育馆、琴室、舞蹈室、图书馆、游泳池和剧场一应俱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私立学校的生活紧张忙碌,我女儿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学校训练。 冬天是游泳训练,春天是长跑训练。

放学后,足球、花样滑冰、滑雪、芭蕾、戏剧、裁缝、园艺……

但是,我女儿还很幸福。

这是为什么? 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

在课外才艺班,老师以开发兴趣为主,学习多、优秀多,不求成绩,快乐玩耍。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孩子一视同仁。 既不比较也不竞争,不强调优势的孩子,孩子们感受到的是鼓励和尊重,自我感觉很好。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女儿学校每天的晨祷会上,需要弹钢琴的孩子。 我以为一定会选水平最高的孩子,但是我女儿鼓起勇气,她的钢琴学到了二级。 老师还同意了。

后来,女儿说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报名。 不是只有水平高的人有资格。

当然,我们中国父母有点厌倦了“快乐教育”。 我们中国人主张不管学什么,都要学得相当好。 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和进展,高兴吗? 特别是暑假回国时,我们会受到刺激。

我女儿在加拿大国立芭蕾舞学院学了好几年芭蕾,在国内舞蹈老师看来,她的很多动作既不规范,也不够,她都是徒劳无功地学习了多年。

女儿学习花样滑冰的时间也不短,在北京国贸溜冰场,看到国内孩子们都很出色,她就不敢出场了。

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中国父母不敢让孩子太“开心”。 中国孩子上补习班,向严格认真的中国老师学习才艺。 暑假回国是利用国内资源的绝佳机会,孩子的学业和才艺会有飞跃。

加拿大的中国孩子确实赢了起跑线,在小学阶段的各大才艺比赛中大获全胜,但进入初中后,才艺优势逐渐消失。

为什么? 无论是体育还是艺术,要想学到东西,都需要天赋和兴趣,需要时间去挖掘。

给孩子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擅长和兴趣,然后通过深入发展,走得更远。 “快乐教育”的意义也在这里。

我也曾经对“快乐教育”感到不安。 学校游泳教练的教学方法不认真,要求中国教练进行严格的训练。

但是女儿的技术优势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好、体力好的白人孩子,稍加技术训练,就把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当然,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孩子们必须面对竞争的压力。

在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中,小学不主张竞争,初中是过渡和适应,高中进入全面竞争,很多人印象私立学校紧张辛苦,主要来自高中生。

如果有人问我对加拿大的教育最满意吗,是什么让我不后悔,那是漫长而快乐的童年。

快乐的童年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 把孩子强行纳入评价和竞争体系是残酷的。 因为他们在心理、生理和感情上都没有准备好应对激烈的竞争。 而且,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挑战中度过的。 如果从小就拼命工作的话,这样的人生会不会太重了? 快乐的童年也给家庭带来了甜蜜的亲子时光。 孩子们一生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这么短,我很珍惜这份幸福。 为了孩子的学业而陷入鸡飞狗跳的生活,是生命中的一大遗憾。

加拿大的基础教育不牢固吗? 国外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普遍印象是学习少、进度慢、基础不牢。

加拿大很多中国家长也这么想。 这是中国人放学后的补习班繁荣的原因。

如果基础教育是根据知识是否扎实来评价的话,加拿大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一团糟。 无论从知识的广度还是难度来看,不仅不能与中国相比,而且与美国相比也有差距。

但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并不追求知识,也不在乎基础知识的扎实。 和美国一样,主要是以培养思考能力,最终使之具有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

当然,数学是加拿大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致命缺陷,其主谋是“发现性数学”。 (美国也是一样,在北美父母的数学焦虑报道中有详细介绍。

这种数学教学模式极端追求思维训练,有利于数学天才的培养,但普通学生没有基本的数学能力。

如果填补了许多工程师职位,而不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加拿大的经济可能难以为继。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加拿大数学教育面临着改革。

我并不一贯主张课后补习。 唯一的补习是数学。

我女儿小学6年级的时候,两位数的乘法还没有完成。 把她送到中国人开办的补习班一段时间,才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加拿大基础教育的核心或者说最成功的地方是英语教育,与中国的语言教育不同,英语教育不仅承担着读写的培养,还承担着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欣赏的西方教育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其实主要来自英语教学。

英语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重要因素。 很多作业和考试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比如初中时的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甚至数学课,这些都来自英语课的训练。

私立学校的学术优势其实体现在英语教学上。

在小学阶段,我女儿学校的英语课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 大量的阅读、思考、写作,写作强度特别高,也有专业的写作教师。 很多人说私立学校的课难度很大,但其实用英语说很难。

小学五年级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学生要从fiction逐步过渡到非n-fiction的读写。 fiction主要是小说,容易阅读。 non-fiction是政治经济科学类读物,孩子可能不感兴趣。

但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转折期,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真实的世界,老师开始初步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孩子们要学会收集资料,分析思考,写简单的小论文。

小学五年级能否顺利过渡,对未来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加拿大学生很幸福,学习压力小,上好大学也不难。

加拿大的教育是自我发现和自我选择的系统,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很大,和美国很相似。

但是,加拿大的教育看起来比美国更“佛系”。 学业没有美国难,竞争也没有美国激烈。 在加拿大人眼里,美国人太“ambitious”和“agressive”。

高中时,加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选课,避开自己薄弱的科目。

大学申请时,除个别竞争特别激烈的专业外,招生官只看成绩,没有SAT、AP、课外活动、领导力和科研等一系列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高校虽然录取率较高,但“宽严相济”,甚至有一定的“淘汰率”,热门专业的淘汰学生高达50%-70%,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专业至关重要。

儿童融入社会了吗? 我女儿每天的日程很忙,放学后参加学校俱乐部活动,然后回家做作业。 星期五放学后有兼职的工作。 周末去自己的网店进货和发货,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去亲朋好友家Sleepover。

今年的暑假不仅要去夏令营,还要去打工和做志愿者。 看起来像典型的加拿大高中生。

但在她的内在,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融入这个社会。 这种感觉小时候很模糊,但长大后越来越清晰了。 因为她的好朋友是以白人孩子为中心,慢慢地以亚裔孩子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为了让女儿融入加拿大社会,我也做了很多努力。

第一次到加国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公立小学。 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学校90%是亚裔孩子,而且放眼望去,成绩排名高的学校都以亚裔孩子为主。

为了更多地接触主流文化,三年级的时候,女儿进入了加拿大的顶尖私立学校,白人精英家庭成为主流,孩子的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上小学的时候,女儿很快就和白人孩子成为好朋友,大家一起参加课外兴趣班,周末假日计划滑雪、踢足球、参加夏令营,白人妈妈经常约我玩。 那时,我以为我们可以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

进入中学后,女儿开始觉得和白人好朋友有点距离了。 主要原因是我和白人父母的观念冲突开始出现。

我们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和当地孩子一样,尽最大努力学习和接受当地文化,但有些白人文化是不能接受的。

白人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那是体育和社交。

我不是典型的中国虎妈,但学习成绩这根弦绷得很紧。 我同意体育很重要,也不反对社交。 但是,没有约束的社交生活是不能接受的。 因为那会严重影响学习。

与我相反,白人父母也很重视学习成绩,但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是合适的。

女儿的白人挚友,数学一直只考了70多分。 在父母请了家教帮助补习后,数学终于达到了80多分,全家人兴奋地出去吃饭庆祝,数学补习结束了。

但是,白人父母不禁止孩子去约会或派对。 他们认为社会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更重要。

女儿的好朋友,一个从小害羞内向的白人女孩,上初中后完全变了,忙于恋爱,经常在家里开派对。 她妈妈非常支持她,鼓励她追求喜欢的男孩。

白人的社会文化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女儿说她能感受到我的努力。 因为我还是给了她很多社会自由。

但是,她知道我内心的挣扎。 每次她和朋友出门,我总是不安地打电话。 白人同学笑她是我妈妈Baby Girl。 女儿说好在印度好朋友的妈妈也像我一样,她没那么害羞。 适应主流文化似乎是亚裔父母的共同课题。

中国孩子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面对的是两种评判标准,是让父母高兴,还是迎合加拿大式的优秀标准? 对于生下并抚养他们的父母,他们不敢完全反抗。 但是,他们也想在学校赢得同学的尊敬和爱。

这场纠葛的结果是,他们完全不像中国人,也不像加拿大人。

中国孩子的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面临许多不公平。

中国孩子很难申请名牌学校,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原因是“性格有问题”。

进入职场后,中国人又要面对职场的“天花板”。 原因还是“性格有问题”。

中国孩子的双重身份有时会造成亲子之间的文化隔阂,加拿大的中国父母往往会觉得孩子与自己不亲密,正因如此。

例如,我女儿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 父母老了之后,孩子有义务养活和照顾父母吗? 这是他们课上讨论的,他们的结论是孩子没有这个义务。

听了这话,我感到血气方刚。 我在网上查了资料,发现加拿大法律中只有模糊的规定,社会道德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因为加拿大很多人认为,出生是父母的决定,不是孩子的选择,所以父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养育的责任,孩子不需要为父母负责。

双重身份困扰着中国孩子的一生,其一连串的后果,在出国之前是想不到的。 这是永久的难题,也是我有时后悔女儿去加拿大留学的原因。

不值得留学吗? 每次遇到国内的朋友,我最害怕他们问我:“出国留学到底好不好?” 什么时候出国最好? 我见过刚从国内来的妈妈。 她家的孩子在国内读小学二年级,学习压力太大,她决定送孩子去加拿大上学。 她先租了房子,然后回国来接孩子。 一共是四个家庭的孩子,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委托她一个人照顾。

我吓了一跳,牺牲亲情和家庭生活,把所有的宝物都寄托在留学上面,这样孤独的心情,真可怕。 这样会伤害孩子。

加拿大的学习确实比较轻松,孩子也很开心。 但是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留学也不是灵丹妙药,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爱也离不开孩子的成长。

也有国内的朋友让我有了想法。 他家经济状况一般,但孩子看到同学出国很羡慕,也想出去。

我告诉朋友,如果家里砸锅卖铁才能出国,就别走,等孩子工作后自己存了钱再出去。

留学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所以不要以破坏自己现有的生活为代价。

也有很多人在计算什么时候去国外最好。 有人说小学毕业后去国外最好。 不仅中文和基础知识扎实,还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 有人说高中毕业是最好的,但孩子足够成熟更容易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

实际上,不存在最好的出国年龄。

在加拿大,我遇到过来自各个年龄层的孩子。 他们有自己交往的生活圈,有自己的人生道路。 人生百态,真是太棒了。

在我个人的体验中,留学是不计得失的,是人生的选择,是对异国文化和教育的不断学习和适应,是悔恨与悔恨的交错过程,也是生活观和教育观的重塑过程。

获取详细的留学信息

多和父母交流

欢迎使用微信扫码

本二维码到7月3日为止有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