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家庭也选学校?看看中国和德国小升初的区别。

2025-03-15 16:56:06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离群 阅读量:11431

又到一年升学季,各地小升初政策陆续落地。

为减轻升学压力,缓解社会焦虑,引入“公民同招”、电脑派遣等新规。

选择学校,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

德国家庭也选学校?看看中国和德国小升初的区别。

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

另外,为了孩子的未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父母都想尽一切所能,让孩子读一所用心的学校,这也是人之常情。

只要是父母,就没有不吃苦、不吃苦的人。

看看德国和中国在小升初择校上的区别吧!

至于什么时候择校在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是六十三岁,而上海也有少数地区实行五十四岁,小学五年初四年级。 另外,北京人大附中的早培班、北京八中的小班、素质班等少数学校,都是以培养天才儿童为宗旨的特殊性质的选修学校,需要学生在四、五年级时申请。

所以,国内主流的小升初择校时间是小学六年级。

德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德国联邦制国家,每个联邦州的教育体制不同,有G8、G9两种,前者是12年制,后者是13年制。

德国的择校大部分是小学4年级学生,但柏林和勃兰登堡州很特别,小学是6年制,这一点和中国很相似。

无论是小学四年级,还是五年级、六年级,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征。

他们大约在10-13岁的年龄段,处于儿童期后期和青春期前期,是儿童向少年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大脑正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儿童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但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会遇到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内心的焦虑和困惑。

与普通初中三年级制相比,上海中学四年级(6-9年级)或德国中学五年级(5-9年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弊端可以得到克服。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1-2年,延长初中时间,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选择学校类型对中国父母来说,孩子以后要上好大学,从初中开始打好基础。

所以,升入大学时的主流热点是优秀学校、名校、重点学校。

无视超常儿童选拔的特例,按照国内现行分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小升初体制,成绩高低并不决定孩子选择什么学校,而是影响孩子上什么班。

许多学校即使提倡平行班、混合班的教育,也对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开设了班级制的特班或高级班。

德国小学生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学校选择。

并不是每个人都朝着上大学的目标。

如果孩子将来想从事产业技术工作或其他技能型工作,如厨师、操作工、技师、测绘员、服务员等,可以选择职业学校。

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德国人不认为这是蓝领工作的低端。 相反,技能型职业收入非常高,汽车组装和机器制造等,也有稀有价值。

从四年级开始,德国小学生们开始分流。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这部分孩子约占30%。

其余学力相对较弱、接受能力较低的儿童进入实科中学、职业预科或具有多种升学可能性的综合型学校就读。

这些学校的区别如下。

Hauptschule :以职业预校、普通中学、职业教育为主

Realschule :以实科中学、比较高等的职业需求为主

Gymnasium (文理中学初级(初中部),以升入大学为目的

Gesamtschule :综合中学、学制类型较多,包括职业预科生、实科中学、文理中学,一般规模较大,千人以上。 (德国许多中学只有二三百人);

因此,成绩直接决定德国小学生进入哪种类型的学校,将来是上大学,还是早点进入社会谋生。

这个成绩主要来源于三个科目:数学、德语和常识。

不仅是分数,老师的评价和推荐也很重要。

在巴伐利亚、图林根、萨克森和其他几个联邦州,老师的推荐信都注明了老师向孩子学校的推荐是升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还是职业预科。

这四所学校虽然教育理念、培养方向、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但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通过考核升入高级别学校。

比如从职业预备学校升入高一级的实科中学学习,实科中学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有上大学的强烈愿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重新进入文理中学。

所以,德国小学生考大学的道路并没有被小升初的推荐和选择所堵塞。

当然,文理中学的学生如果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或者兴趣转移,也可以转入其他类型的中学。

学区切割令人困扰的位置、位置,还是位置。

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前有孟母三迁,现在有学区的竞争。

国内学区房是教育资源短缺背景下的特色产物,其昂贵乍一看令人咋舌。

一线城市的一套学区房往往在千万以上,属于家庭巨额支出。

当然学区的房间不是万无一失的。

如果学区划片发生变化,热点学区内的房子突然被排除在外,那才是让人烦躁的事情。

与传统的单板划片相比,许多地区采用的“多板型划片”给小升初择校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按照北京海淀区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海淀区新注册并取得住房房地产权属证书的住房用于入学申请的,不再上学。

也就是说,买海淀的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理想的目标学校。

孩子入学时,按照就近原则,如果学校学位不足,有可能被分配到划片区域内的其他学校。

如果认为德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系,孩子们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父母们不必为学区烦恼,那就大错特错了。

任何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教育均衡。

有精英学校、名门学校,必然也有普通学校、废物学校。

德国的学校虽然没有排名,但这些学校的质量并不完善。

大多数联邦州的公立中学都实行分片招生的原则。

德国的住房私有率没有中国高,很多家庭选择出租。

教育部门判断学生是否在某学区,一般根据其居住进行注册。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中学,不惜“以身试法”。

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利用虚假的租赁合同,向政府注册部门“谎报地址”,让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招生区域。

据德国媒体报道,约三分之一的父母涉嫌在择校问题上谎报住址。

但现在教育部门对地址登记的审查越来越严格,“漏网之鱼”越来越少。

如果申请某学区、某知名学校人数过多,校方仍按就近原则招生,佐可采取优秀录取或抽签等方式。

根据德国的规定,家长对西班牙其他学校不满意的,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不同意复议结果的,也可以向法院起诉。

但是这个方法很费时间和金钱,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实行。

当然,也可以选择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数量很少,学位名额也有限,家长必须自己支付学费。

德国私立学校对本土学生和留学生的收费体系不同,本土学生的学费可能只有留学生的1/10,即使这样的费用标准,很多父母也认为负担不起。

他们宁愿上不给孩子花钱的公立学校。

【总结】

当然,教育可以为人生发展提供更高的起点。

只要教育资源存在不足和不平衡,选择学校就有生存的市场。

学习很重要,培养人是本质。

选择学校有争议,关键是自己。

家长和孩子有什么样的心情,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因人而异。

与竞争蜂拥而至相比,也有家庭选择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无论在哪个地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比追求好学校更重要。

因为,中学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一切都是没有决定的。

我相信只要有目标并努力,每个孩子都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