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研究生留学>
  • CODA的自我报告:作为失聪家庭中听力正常的孩子,我们的身份危机

CODA的自我报告:作为失聪家庭中听力正常的孩子,我们的身份危机

2023-01-25 12:14:48来源:留学时间作者:弃夜 阅读量:18600

景超

最近,随着《健听女孩》(CODA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几个奖项,CODA集团和聋人家庭的状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CODA的自我报告:作为失聪家庭中听力正常的孩子,我们的身份危机

CODA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缩写,是“聋人家庭的健全孩子”。

作者是CODA。 本文作为影评人深入介绍了CODA集团面临的社会压力和身份危机,以及这个社会可以从哪些方面为该集团做些什么。

第九十四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3月27日在洛杉矶落下帷幕。

《健听女孩》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剧本奖。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7岁的女孩Ruby的故事,她是唯一在一个聋子家庭长大的听力健全的孩子,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子,一家四口人靠捕鱼生活。

Ruby作为唯一的倾听者,当然作为家庭的翻译承担着与外界沟通的重任。

虽然出身于聋子家庭,但Ruby有很高的音乐才能。 当她高兴地与家人分享她能考上巴克利音乐大学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时,取而代之的是家人的困惑。

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契机,面对家人和梦想,Ruby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健听女孩》海报

与以往以聋子和残疾人为题材的电影不同,《健听女孩》并不侧重于残疾人是如何被欺凌、受到不公待遇的。 没有充满过多的同情和同情。 不走扇情路线,而是以聋子家庭的健听少女的视角表达聋子家庭的强烈乐观和温暖。

这部电影的情节看起来很中规中矩,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感人的“鸡汤”电影。 更有人评价,这就是个人理想和家庭面临冲突时如何抉择的“俗套”情节,只不过是把故事放在聋哑家庭的背景上。

但是,一些观众可能忽视了电影的名字。 是《健听女孩》。

比起这个中文标题,我更喜欢英语标题《CODA》。 CODA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缩写,是指聋人父母健听的孩子。

CODA是特定人群的代名词,可以理解为《健听女孩》这部电影标志着所有CODA生活的缩影。

CODA群体生活困难,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但鲜为人知。

一. CODA集团面临的现实压力

在电影中,Ruby和父母、哥哥在日常生活中不动声色地用手语交流,但每当Ruby和父母发生冲突,或者父母不理解自己时,Ruby的表现就会切换为手语和口语并同步化,表达不满。

CODA群多为双语,即口语和手语,手语水平可能不同,但受到聋、听两种文化的影响。

他们大多经历过或经历过身份危机,往返于聋子和聋子世界,但似乎不属于任何世界,在聋子和聋子中处于边缘地位。

CODA在聋人群体中长大,有一些聋人群体的思维、行为方式和日常习惯,但仍具有听力能力,与听觉世界相通,缺乏一定的聋人生理或心理体验,也缺乏聋人父母的心理支持

《健听女孩》的剧照

听力健全,但根据CODA的成长环境,有时会对听的人胆小、害羞、害怕。

他们在家里日常使用手语。 此外,一些CODA的第一语言是手语,上学后开始学习口语。 这些孩子的口语表达会暂时减弱,容易因为别人的嘲笑而自卑,难以融入听话人的世界。

在电影里,Ruby在大家的视线下准备唱歌的时候,刚上学的时候,被人嘲笑为聋人的声音很难听,最后可能是因为害怕荒废而逃跑了。

她去了自己的湖边一个人唱歌。 歌声中充满了寂寞、孤独、恐惧和无奈。

我对她的歌声产生了共鸣。 作为CODA不能自然融入人的社会的内心压力和寂寞哪里都无法表达。

CODA刚上学的时候,好像通常都会经历很难的适应期。 就我个人而言,刚上学的时候,我的同学也曾在我面前模仿聋人的“难听”发声。 那时,我别人的名字永远是“哑巴家的孩子”。

或者是老师和其他长辈的善意的莫名同情,这些同情会积累在CODA严重的自卑感中。

CODA因为害怕父母担心、责备自己,无法向父母表达在外面受到的不满,很难找到能理解自己情况的听者朋友,经常选择自我消化。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CODA与健听亲属使用口语交流,面对父母时转换为手语,这一角色的转变使聋人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家庭之外,影响了一定的朋友和亲子关系,其影响也是CODA对自己的

聋子对两个世界的边缘化会引发CODA群体的文化认同冲突,长期积累自尊和压抑情绪。

由于文化差异、思维行为习惯不同,聋子逐渐被聋子社会排斥,CODA总是充当聋子与聋子之间的矛盾协调、沟通纽带,他们会被两个世界不同的文化同时牵着鼻子走,疲惫不堪

尤其是面对家中的听众亲戚时,他们不了解聋人父母的行为习惯,聋人父母也不了解他们亲戚的各种行为,CODA常常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把CODA的精力从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到家里的重大决策上。

CODA作为天生的口译员,似乎一生中都有为翻译和家庭发声的使命。 这通常会给CODA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对于年轻的CODA,在孩子认知范围外的词汇难以准确翻译,难以完成翻译任务的情况下,面对聋人的父母,CODA会感到沮丧和巨大的压力。

如果翻译内容包含成人话题,可能会给比自己小的CODA带来尴尬和不快。

从小就帮助聋人父母翻译和与外界交流的CODA,保护父母,甚至与外界吵架都感到压力。 他们通常觉得自己没有童年、青春期和叛逆期。 他们比其他正常孩子承担更大的压力,心思细腻,容易患上患者,甚至“道德绑架”。

在聋子家庭中,CODA通常不仅是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家庭内部的大小责任。 例如,家庭日常决策、购买大件商品、作为长子长女帮助聋子父母照顾兄弟姐妹,聋子父母面临歧视、欺凌、交通危险时,他们总是拉着保护父母的弦

电影中父亲说:“她不是宝宝。 就像“从来没有生过宝宝”说的那样,作为照顾家人的人,CODA更多的是觉得自己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即使是很小的年纪,CODA自己,甚至是聋人的父母,也自然认为照顾父母、照顾家人是CODA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影片中,Ruby一直在帮家里做生意,与人谈价,发现哥哥在独立处理渔获被恶意压价时,出现了积极的争论; 母亲害怕Ruby考上大学离开他们……看到这一点,一些观众评论说这些剧本有点不真实,就像电影里哥哥说的:“我们一家在你出生之前都很好。”

那么,为什么不能离开Ruby呢? 她出生之前,他们家没有捕鱼吗?

其实这个剧本已经是聋子家庭的写实日常生活了。

确实,CODA出生前的聋人生活也很好,但他们大多被逼到了社会的边缘,不得不沉浸在自己的聋人世界里。 但是,聋人们也想融入人们主导的主流社会。 他们也渴望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 有人能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也有人渴望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所以CODA诞生后,聋人的父母对CODA产生了近乎“变态”的过度依赖,他们依赖CODA成为自己聆听别人世界、参与社会的桥梁。

这种过度依赖也会影响CODA的心理健康发展,迫使CODA提前成熟。

二、主流社会亟待改善的“障碍观”

CODA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冲突决定了其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状态。

作为主流社会的参与者,CODA要了解自己的双语两种文化优势,以积极的心态去认同,正确认识聋子、聋子两个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许多聋人家庭,无论是亲友、CODA还是聋人父母,都缺乏对自己聋人家庭的正确认识,大多数聋人家庭被认为是有缺陷、需要他人帮助的可怜“弱者”。

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CODA集团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一些CODA从小就被长辈人为地与聋人的父母分离,由祖父母和其他亲友抚养。

家人、朋友、长辈认为聋人父母不能照顾孩子,担心聋人父母的手语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掌握,认为孩子和父母一样使用手语是一件丢脸的事。

这种CODA通常手语能力较弱,受聋人文化的影响较小,难以产生共鸣。 面对需要帮助的聋人父母时,他们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解决父母面临的困难。

让别人抚养孩子是对CODA成长的帮助和阻力,一方面有助于CODA融入听者的世界,另一方面与聋人的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难以认识到自己的CODA身份和优越的语言优势。

《健听女孩》的剧照

聋人成长环境特殊,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许多聋人难以有良好的育儿观。

此外,由于聋人父母对CODA缺乏认同感,难以感受到其内心的挣扎,如果部分CODA小时候可能无法忍受原生家庭对其的歧视,聋人父母应该及时引导和心理沟通

另外,还有在聋人父母身边长大,自然掌握手语,深受聋人文化影响的CODA。

他们的聋人父母过度依赖自己,背负着早期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家庭中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承受着过度的心理压力。

家庭因素的影响对CODA的成长至关重要,聋人父母、祖父母及家庭其他亲属也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听觉障碍本身,从家庭层面消除歧视,使聋人父母和CODA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一些CODA上学后才认识到自己的CODA身份,认识到自己家庭与他人的不同,甚至从小在聋人环境中长大的CODA上学后才学会口语。

因此,学校对CODA来说是成长过程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但是,CODA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一些CODA比同龄孩子更敏感、更独立,自尊心也更低,但可能因为害怕别人的歧视而有意隐瞒自己父母的情况。 结果,学校和老师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发现并疏远CODA的心理变化。

其次,一些了解CODA家庭情况的老师很难理解CODA和聋人家庭的实际情况。 他们,站在倾听者的立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给予了很多可怜而同情的人。

从小外界给予的同情会强化CODA的心理自卑,强化“自己是需要别人怜悯的弱者”的心理暗示。

最后,中国大多数学校不能提供聋人家庭支持服务。 例如,在家长会上为聋人父母提供手语翻译,就意味着在我们国家聋人父母几乎不参加CODA的学校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CODA很容易觉得很难和普通孩子区别开来融合。

《健听女孩》的剧照

学校层面对CODA的影响不容小觑。

从学校、教师的角度首先要正确认识聋子,了解聋人文化,了解辅导班面临的心理问题,引导辅导班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双语文化优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笔谈、手语翻译或CODA本身,加强与聋人父母的沟通,提高聋人父母对CODA教育的参与度。

CODA群体面临的困境归根到底在于全社会对残疾的态度、对残疾群体的包容度。 残疾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对待。

目前,主流社会对“聋子”的理解大部分还存在于医学概念中,很多人认为“聋子”是一种残疾,而忽视了聋人是使用手语的“少数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聋人文化。

不合理的残疾观导致聋人文化被歧视、忽视、误解,总是被过度边缘化。

正是“残疾的不是残疾本身,而是这个社会”。 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残疾观,有利于聋儿与聋儿更好地融合,有利于聋儿更自然地参与社会生活,缩小聋儿与聋儿之间的鸿沟,是CODA群体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优势,帮助他们面对

三.结语

家庭对CODA来说是“甜蜜”的负担,还是无法摆脱的“枷锁”? CODA该如何在母语家庭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面对身份危机? 电影中的Ruby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实现了自己的学术梦想。

最后的《Both Sides Now》仿佛在叙述Ruby自己的生活。 无论是发声还是不发声,无论是逃避还是爱……从两个角度看,家庭这个圈子似乎阻碍了自己的“阴云”,但其实是爱与温暖,在这一瞬间Ruby似乎找到了自己。

影片最后以治愈心灵的“亲情”结尾,父母和哥哥继续从事渔业生意,一起工作的员工也慢慢探索与聋子沟通的方式,Ruby也在老师的帮助下考上了伯克利音乐大学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家人期待着未来。

但是,现实中的CODA们很难像Ruby一样在自己的生活和母语家庭中找到舒适的平衡状态。

作为CODA,经常看电影感受。

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家庭,了解CODA集团。

电影中的Ruby是所有CODA的理想状态,现实生活中需要关注CODA群体的认同、心理健康问题。

责任编辑:伍勤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