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瑞典留学>
  •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是怎样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进行斗争的?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是怎样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进行斗争的?

2024-02-09 22:23:13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智库News 阅读量:11436

引言

拉萨尔的继任者施韦泽( 1833-1875 )和拉萨尔一样,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将全德国工人联合会引上邪路,是德国工人成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障碍。 德国工人领袖奥维贝尔( 1840-1913 )和威廉利布库内西( 1826-1900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向拉萨尔派展开了斗争。 1864年倍尔成立了萨克森工人协会联合会,之后组织了南德意志大部分地区的分散工人,1868年在纽伦堡成立了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 倍尔是旋工出身,从1867年开始担任议会议员,在议会讲台上揭露和批判了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他们为了提高德国工人阶级的组织度和政治觉悟,在工人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工人在各种集会和群众大会上,赞成采用革命行动实现国家统一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德国独立的工人政党的形成过程缓慢。

另一方面,由于拉萨尔派宗派主义的分裂活动; 另一方面,李卜克内西等工人领导人对于工人组织必须摆脱小资产阶级“人民党”的影响,并不坚决。 李卜克内西充分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建立统一民主共和国的纲领,但他也接受“人民党”的观点,赞成仿效瑞士建立联邦共和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869年,在艾森纳赫召开了社会民主派工人代表大会。 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宣布解散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与全德国工人联合会分裂的拉萨尔反对派一起组成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埃森纳哈派)。 新党接受第一国际的章程和纲领,加入第一国际。 作为与拉萨尔派对立的独立的革命性德国工人政党诞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庆祝新党诞生的同时,指出了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批判了党纲中夹杂着拉萨尔派的杂质,特别是“自由国家”的要求。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是怎样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进行斗争的?

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只剩下南德意志几个邦国,由于拿破仑的第三次阻挠而留在联邦之外,俾路支便发动了对法战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他先后与德国符腾堡、巴伐利亚、巴登、黑森旺达、萨克森签署了五年军事协定,作为对法战争的准备之一。 拿破仑试图向外扩张,以在第三十一年建立欧洲霸权。 普奥战争时期,俾斯麦向法国承诺“领土报酬”,但最终没有实现。 由于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法国在欧洲增加了竞争对手。 因此,拿破仑第三也加强了准备,试图用战争削弱德国,阻止德国的统一。 1870年,普法两国就西班牙王位问题发生了争执。

7月13日,法国驻普大使前往埃姆斯避暑胜地,要求普王保证霍亨索伦人永远不同意继承西班牙王位。 王婉辞拒绝了,并打电话通知柏林的俾斯麦,但语气很平静。 俾斯麦乘机篡改电文,使其做出侮辱法国的口吻,并将其公布于众,惹怒了法国。 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通宣战。 战争爆发后,装备精良的普通军队很快就攻入了法国境内。 9月2日,在决定战争全局的色当之战中,所有守城法军都宣布投降,路易波拿巴被俘。 9月4日,巴黎爆发工人和人民群众武装起义,第二帝国被推翻,法国再次宣布为共和国,组织了临时政府。 在普法战争中,刚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党高举普鲁士的国际主义旗帜,对普鲁士的沙文主义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因在议会投票反对军事预算而受到迫害,被判处两年监禁。

党还在各地组织了示威游行,表示反对把战争变成侵略法国的战争,坚决同法国工人站在一起。 法国战败后,南德意志诸州于1870年底加入德意志联邦,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 1871年1月,普王在豪华的凡尔赛宫宣布德国皇帝。 3月,法国国民议会在波尔多召开,批准了与普鲁士的严格的预备条约。 法国赔偿50亿法郎,将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

4月,新当选的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该宪法,德国由二十二个自主君主国、三个帝国自由市和一个帝国直辖区(阿尔萨斯-洛林)组成。 帝国的成立,最终结束了德国政治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将德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运动中,无意中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他推翻王朝战争建立的统一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独裁国家,实际上是普鲁士的扩张版,普鲁士沙文主义窒息了帝国的一切生命力,后来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封建农奴制度的形成与沙皇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较短的欧洲国家,由莫斯科大公“国家”发展而来。 当初,莫斯科大公国的领土仅限于莫斯科市及其周边地区。 之后,由于向邻近各封建公国的合并,到15世纪末形成了近代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 1480年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实现了俄罗斯的独立。 十六世纪后半叶,沙皇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十七世纪中叶,鲸鱼吞并西伯利亚,吞并乌克兰,成为一个巨大的殖民帝国。 俄罗斯是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君主制国家。 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在15世纪开始形成。 沙皇为了扩张武力,给贵族们服兵役,把大量的土地作为军事采邑分给了他们。

地主贵族为了加强对农民的剥削,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把农民变成农奴。 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洛维奇( 1645-1676年在位)颁布《会典》,从法律上全面确认农奴制度。 在农奴制度下,农民被强制固定在地主庄园,依赖地主,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自由买卖、倒卖他们。 农民从地主那里得到一小块土地,在从事农业维持生活的同时,还得为地主支付劳役和代替费。 世纪中叶,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农奴根据其依存对象主要分为三类。 贵族地主、修道院、教堂土地上的农奴为私有农奴(又称“地主农民”),国家土地上的农奴为“国家农民”,沙皇宫廷王室的农奴为“采邑农民”(又称“宫廷农民”)。 十七世纪后半叶,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方法仍然十分落后,三圃制盛行,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犁和木耙。 但是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经济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农奴制手工工厂开始建设,1632年。 来自俄罗斯的荷兰商人威纽斯在沙皇的特许下设立的图拉水力钢铁厂是第一家工厂。 此后,铸铜、造纸、制革、玻璃等厂相继建成。

与英法等不同,在俄罗斯手工工厂工作的工人大部分是农奴,自由雇佣者很少。 根据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罗斯市场正在形成。 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俄市场的形成,新兴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 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俄罗斯政府代理财务,包税捐钱,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 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加强的条件下,工商业发展仍然缓慢。 在农奴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俄国统治阶级建立了最反动、最野蛮的沙皇专制制度。

1547年,随着伊凡四世( 1533-1584年在位)开始称呼沙皇,俄罗斯出现了沙皇专制制度。 1613年,全俄代码高级会议推举罗曼诺夫家族成员米哈伊尔,费德罗维奇( 1613-1645年在位)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罗斯的统治。 到十七世纪后半叶,沙皇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沙皇是俄国统治阶级-贵族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拥有无限的权力。 沙皇的意志被宣传为“神”的意志,被视为国家法律。 全体国民必须绝对服从。 以沙皇为代表的专制制度对广大农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激烈反抗。

斯切潘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

十七世纪后半叶,农民起义和城市平民斗争相继爆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哥哥萨克斯领导的农民战争。 十五世纪以来,俄罗斯中部的农民为了摆脱农奴制的残酷剥削、压迫,逃到当时还是荒野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了“哥萨克”。 此后,少数人成为哥萨克的富裕阶层,但大多数哥萨克仍然粮食短缺,生活极其贫困。 1667年至1669年,拉辛率领哥萨克团队在国内外南岸沿海地区活动,打击贵族、富商、哥萨克高层,得到群众的支持。 1670年春天,拉辛率领五千哥萨克军队举行起义,攻占了里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

他在公告中说:“兄弟们,行动吧。 现在,让我们向比土耳其人和异教徒更凶恶地奴役你们的暴君复仇。 ”伏尔加河下游各族人民闻风而起,竞相投靠拉辛,很快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 起义军沿伏尔加河北上,陆续占领萨拉托夫和萨马拉,9月到达辛维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 此时,农民起义的火势蔓延到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俄罗斯政府调集了大批军队前往镇压。 10月,拉辛领导的起义军被沙皇军队打败后,转向顿河流域。 1671年4月,拉辛因哥萨克高层背叛被捕,6月在莫斯科英勇牺牲。 此后,剩下的起义军也相继败北。 这次猛烈的农民战争遭到血腥镇压。

彼得一世的改革与对外扩张

十七世纪后半叶,沙皇与英法等国家相比,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比较落后。 英国的农奴制度在十四、十五世纪已经基本解体,但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到十七世纪仍在继续发展,工厂手工业刚刚起步,国家制度腐败混乱,社会文化生活充满了中世纪的宗教愚昧。 在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斗争不断爆发的情况下,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竭力要求加强国内统治和扩大对外侵略。 彼得一世( 1682-1725年在位)在1689年掌握皇权后,决心适应他们的需要,效仿西方实行改革。 1697年,彼得派遣使团到西欧进行外交活动。 他自己化名彼得、米哈伊尔,随团秘密出国,亲自了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科技。

在维也纳,他与奥王进行了缔结反土耳其同盟的谈判,谈判失败后,在回国途中,他利用瑞典与波兰、丹麦的矛盾,与波兰和丹麦缔结了反瑞同盟。 彼得回国后,实施了历史上被称为“彼得改革”的一系列改革。 在军事上,建立强大的正规军。 从1698年开始,彼得按照西欧模式改组陆军,成立海军,实行征兵制(每25户农民和工人抽取壮丁一人),强迫农民入伍。 彼得之末,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常备军,拥有由20万陆军和48艘战舰组成的海军。 为了加强军队,彼得命令三分之二的贵族参军,创办海军、炮兵、军医等学校,从贵族中培养军事骨干。 在经济上,积极发展工业。

为了满足军队装备和对外侵略的需要,彼得大力建设军需工厂,鼓励商人和外国人投资工矿,给予免税等广泛特权和高额贷款。 1721年,彼得下令允许工厂主将全村的农奴购买工厂工作,解决新建工厂的劳动力问题。 这些“领路农民”除了在工厂干活外,还耕种土地。 彼得为了增加国家收入,促进工业发展,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关税。 彼得统治时期,俄罗斯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开设了冶金、造船、武器、纺织、制革等手工工厂200多家。 在政治制度方面,彼得也实施了重大改革。 1711年,他废除了一直干预沙皇权力的大贵族杜马,成立了沙皇任命的参政院,监督法令的制定、行政、司法、外交、军事等事务。

1718年,彼得又撤销了陷入混乱的50多个旧式政府机关,设立了9个院(后来增加到12个院),分别负责外交、财政、工商、陆军、海军、司法等事务。 彼得还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1708年将全国分成8个省长区,1719年将省长分成50个省,省长直接隶属中央。 彼得还颁布了《职官等级表》,废除旧贵族出身享大官厚禄的特权,打破门第和资历限制,规定各级官吏要从中小服务人员中选拔,培养立功立业、俸禄、听命于沙皇的官吏队伍。 1721年,彼得宣布俄罗斯为帝国(习惯上称为沙皇),自称皇帝。 同年,他废黜了反对改革、干预皇权的大教长,把教会直接置于皇帝权力之下,作为自己的工具,把中央和地方、行政和宗教权力集中在一起,沙皇绝对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在科学文化方面,彼得一世时期,简化俄语字母,翻译出版西欧著作,开办普通学校,对贵族进行强制教育,设立科学院、医院、剧场,让学生出国留学。 对外,彼得一世奉行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 恩格斯被称为“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各种侵略方针的帝王”,傲慢地宣称“在征服世界方面俄罗斯缺乏的只是士气”。 在他执政的三十六年间,每年都要进行侵略战争,几乎所有邻国都被俄罗斯的铁骑践踏。 十七世纪末,俄罗斯基本上是内陆国,是通往西欧的主要海路,南方受土耳其帝国统治,北方受瑞典控制。

彼得的座右铭是“俄罗斯需要的是水域”,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进而争夺世界,他决心竭尽全力夺取出海口。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于区域性的蚕蚀体制来说,陆地是充分的; 对全球侵略体制来说,水域是必不可少的。 1695年和1696年,为了夺取黑海河口,彼得两次南下远征亚速尔地区,与土耳其作战,攻占了阿齐特要塞,拉开了南下扩张的序幕。 但是黑海的出海口被土耳其舰队控制着。 此后,彼得全力发动了对瑞典的大规模“北方战争”( 1700-1721 ),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口,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 战争初期,在芬兰湾的纳尔瓦,俄军被瑞典军队打败,大炮全部失去。

彼得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再做,下令把教堂的钟拿来大炮。 1703年,俄军再次发动攻击,夺取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涅瓦河口地区,开始修建要塞和彼得堡城。 1709年6月,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瑞军,1714年至1720年,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将瑞典舰队逐出芬兰湾,入侵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1721年,在芬兰的尼斯签署了条约,俄罗斯夺走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的一部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的广阔土地。 彼得为了表现出进一步向外扩张的决心,于1713年将首都从莫斯科搬到了新建成的彼得堡。 瑞典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历代皇帝夺取海口的侵略野心,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成了濒海国,为以后的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还开始向中亚和外高加索扩张。

从1715年到1717年,彼得开始远征中亚的希瓦汗国,到1722年又发动了与伊朗的战争,曾经占领了里海西南沿岸高加索的大片土地,从这里南下远征印度,企图夺取印度洋的不冻港。 彼得想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他在笔记中表示,整个远东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对俄罗斯极其重要,并呼吁“俄罗斯人要在黑龙江口大洋面建立都府”。 十七世纪中叶,俄国一小撮殖民主义者开始南下西伯利亚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十七世纪后半叶,俄罗斯不断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遭到中国边疆各族人民的坚决反抗和清政府的武装反击。 1689年(康熙28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彼得改革是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发展新兴商人阶级”,“建立和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彼得大帝在接触西方比较发达的国家后,想摆脱落后圈子的独特尝试。 ”它促进了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使俄罗斯在摆脱极端落后状况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结语

彼得改革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一些形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嫁接到君主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身体里,而且是在农奴制不断加强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彼得大帝推行的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文明”。 彼得改革是“通过残酷剥削农奴进行的”。 为了解决工厂建设和战争的庞大费用,彼得提出“钱是战争的动脉”的口号,拼命搜索农民。 除了卢布贬值、人丁税的实施之外,还巧立名目、强词夺理,让农民搭烟囱、开窗、留胡子、洗澡都要交税。 农民不仅向国家纳税,还承担造船、修路、架桥、修建军事工程、运送武器等劳役,仅建设新都彼得堡就征农奴20万人,其中10万人死于劳累过度和沼气中毒。 此外,成千上万的农奴在战场上惨死。 这个血淋淋的事实表明,俄罗斯帝国的“强大”完全建立在千百万农奴的骨头上。

参考资料: 《世界近代史》

通报/反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