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立兰州大学同岁,这个学科有实力

2024-06-09 15:58:46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智库News 阅读量:12036

兰州大学生物学历史悠久,1946年成立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81年入选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1年成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获得首批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获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获授权2002年植物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准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学被评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强基计划”。 拥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遗传学7个博士学位,硕士招生专业,发育生物学和生理学2个硕士招生专业。 在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激素、逆境适应机制、环境微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鸟类学、多肽药物科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良好声誉。

与国立兰州大学同岁,这个学科有实力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生物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方位、多渠道统筹校内外资源,挖掘育人要素,以德济济,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学科扎根祖国西部,瞄准科学前沿,开拓创新,为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涌现出以种康、舒红兵等为代表的科学家,百余名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资助,50多人担任大学、科研院所领导职务的姚高民、张云涛、 以晓斌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企业家被中央授予“最美奋进”“最美支边人物”的治沙专家刘铭庭,被誉为“可可西里守望者”的藏羚羊专家苏建平,以及扎根西部一生的鸟类学专家刘乃发许多优秀毕业生在这个学科国内外获得了荣誉。

刘铭庭

953级生物系植物专科毕业,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尊称为“刘红柳”。 中央授予“最美奋进”“最美支边人物”的治沙专家刘铭庭。

种植健康

1980级生物系出身,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舒红兵

1983级生物系出身,细胞生物学家、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乃发

978级生物系出身,甘肃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专家委员会成员,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生物组评审专家,国际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保护联想( IUCN )种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显要

姚高民

生物79级出身,大德投资集团创始人、董事。

张云涛

出生于生命科学学院84级,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云涛。

晓斌

2001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拓普基因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广东省青年商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

五年来,学科通过健全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政教育工作阵地,打造多元化、高实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品牌等特色做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近200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0人获得省“三好学生”、学校“十佳团员”、“十佳团支书”、“百名学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180人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研究生党员占有率达到45.7%,一人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一百多名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在国际主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

生物学学科积极鼓励学生树立立足西部、扎根基层的就业价值观,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贡献力量。 近5年毕业的硕士生在西部地区就业276人,其中40人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等艰苦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单位就业,为基层发展、脱贫攻坚注入繁荣动力。 本学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近5年来共培养了78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

潜心学术、追求卓越

跻身国际科学前沿

近年来,学科不断挖掘潜力、凝聚方向,受体激酶调控植物发育和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植物细胞极性的分子基础、微生态调节剂修复微生物群落环境污染的能力增强、炎症和免疫反应在重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5年来共主持国家重点、面上项目等82项,经费过亿元;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 许可证专利34项;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多肽药物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本学科为兰州大学列入ESI世界前1%的植物和动物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5个学科贡献了1名或2名。 应邀在主办10次以上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100次以上。

学科建设形成了植物细胞生物学、微生物环境修复、疾病发生机制和多肽药物等高水平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以植物细胞生物学团队为例,发现细胞分裂素在植物根水性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揭示了受体激酶BAK1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发现多种受体激酶调控根分生组织和侧根发育; 鉴定维持植物分生组织稳定性的新的重要受体激酶; 揭示了受体激酶SERKs调控胚胎干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鉴定了调控气孔发育的多种新因子等。 这些工作都是领域内的突破性进展,成果是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PNAS、Cell Research、Plant Physiology类系列刊物上发表了35篇高水平论文,并多次发表molecular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创新已应用于道地明示药育苗与栽培、陇南花椒病虫害防治、小麦、水稻、玉米和番茄等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分子育种,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8 《The Plant Cell》 以封面故事发表苟小平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

2020年冯虎元教授赴南极科考

筑巢引凤、深挖潜力

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

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科自90年代以来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受阻,2009年只有教授博导14人。 近10年着力建设队伍,从国外引进15名高层次人才,培养1名院士、4名长江学者,从东部引进1名长江学者队伍。 现有正高48人,副高42人,国家级人才8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继续加强西北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弘扬兰州大学生物学光荣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在加强队伍建设地同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提高师德修养的工作常态,开展含红色基因的教师实践活动,营造崇德尚行的学科文化氛围等措施,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生命科学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系的1位老师获得2020年度全国创新争夺奖,2位老师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位老师获得2019年首届最美陇原科技人员称号,3位教师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竞赛大奖一位老师获评甘肃教学名师,两个队获评兰州大学十佳领导团队。

丛培昊老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凝心聚力、艰苦奋斗

搭建高水平科研及对外交流平台

学科通过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积极规划,建立了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生物监测与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2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获批准1个“111”招商基地; 建设价值超亿元、高度开放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为兰州大学和西北地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学校为2020年中央级大学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审优秀的8所高校之一做出卓越贡献。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与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共建生物质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组建“高技术生物质能源与先进水处理创新研究院”。 近5年来,派遣了约100名学生到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合作研究。 与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10多所知名高校如马尼托巴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开展双学位和短期交流等人才培养项目,定期定员派遣学生进行访问交流。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比赛,近五年来组织200多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015“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8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签署“3+1”协议

服务国家、促进地方

将文章写在西北大地上

兰州大学生物学系在我国西部地区高水平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举足轻重,始终秉承西部写作、创一流学科的理念,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服务。 植物细胞生物学团队通过高水平的理论创新推动重要作物的品质改良、病虫害防治和产业化。 多团队攻克多肽药物绞杀技术,成果转化合同总额超过7000万元,助力我国健康事业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用学科优势,聚焦道地药材和特色农产品育种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脱贫作出突出贡献。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人才培养、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示范推广。 建设服务科研创新的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领导甘肃省植物学会等8个省级学术团体,促进地方相关学科发展和科普。 多位积极参与西藏科考、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专家前往南极科考,提出应对人类环境变化的对策。 民主党派专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提出建议,提出建言献策。 本学科还将积极支持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13所高校的相关学科。 达尔文协会等学生团体长期以来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社会人文调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2019年学科支持甘肃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

继往开来、初心不改

向着一流目标整装出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集中精力坚守和奋斗,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扎实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开拓创新突破学术高峰,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承载着七十年的工资,盛传而光辉灿烂,继续向着新的征程前进,编织新的篇章。 我们充满信心,兰大生物学一定会再创辉煌。

文丨长军

来源丨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王欣怡

责任编辑|梁聪聪

主编|尚亚玲

通报/反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