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摄影陈海舒:摄影不可取代的生命力

2024-09-21 13:57:49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智库News 阅读量:9795

取代

德国|摄影陈海舒:摄影不可取代的生命力

2020年,如果有人告诉你,绘画艺术将被摄影取代,你一定觉得这一说法荒谬至极。

但是在历史上,真的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预言,而且大家不认为这是一句玩笑话。

在故事的一开始,摄影是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诞生的。

它为城市的居民们『生产』肖像;和探险者一起抵达人迹罕至的地方,探索自然风貌;或者成为殖民者的工具,记录殖民地的方方面面。

而到了20世纪,照相机又成为记者们的主流『武器』,开始大面积为图片报道服务。

在这一段摄影的发展小史中,人们发现绘画的很大一部分功能都被取代了,于是才有了最初的预言:摄影取代绘画。

此时,有一个历史的前提,那就是当摄影刚开始流行的时候,绘画还没有衍生出如此多的流派,大众对好画的评判还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

因此,绘画被摄影取代了吗?准确地说,摄影真的取代了绘画,不过仅限于『写实地记录』功能。

后来的故事所有人都知道了,绘画在自身的发展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流派,当『画得像』不再成为左右画作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时,摄影和绘画在艺术领域开始了『圈地自萌』,各自精彩。

有了绘画与摄影的故事作为前车之鉴,当有人提出摄影是否会被视频这一『当红』媒介取代时,陈海舒的答案是否定的。

陈海舒,原本是国内一所高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后来因为对摄影的喜爱选择留学德国,并取得了卡尔斯鲁厄国立造型艺术大学媒体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如今,陈海舒的身份是一位旅德摄影师,他告诉我们:『传统摄影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视频等媒介的挤压这是一定的,但是摄影依然有着不可被取代的生命力。』

一个最朴实的例子是,假如一家人要装修新房,但是钱又不够,买不起名画,那么还能买一幅自己喜欢的照片挂在墙上。『但是他总不能买一个视频在家里来回播放吧。』

转向

装修的例子当然只是很小的一个点,摄影真正无法被取代的原因在于,它也可以像视觉艺术的老前辈绘画一样,选择『转向』。

通俗地说,绘画可以从『画得像』转到『看不懂』,摄影也能从『拍得美』转到『讲故事』。

从创作过程来看,摄影是一个对劳动要求很低,或者说创作很便捷的媒介,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人都能对眼前的景色进行基础的拍摄,甚至出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说法。

生产一张『美』的照片,已经不是摄影师的专职了。

就像绘画由写实转向抽象,很多年轻的摄影师在尝试着用照片去记录一些内容。『尝试着用一个静止的瞬间,讲述过去或者未来的故事,这是新的兴趣领域。』陈海舒说。

《德国阳台》便是这样一组作品。

陈海舒通过对居住地阳台的拍摄,试图讲述二战结束后,美军在德国社会留下的痕迹。

这些房子最开始是美国人的军营,处处体现着美国人的审美。在战后的五十年中,这里流通货币是美元,商店里销售美国商品,学校课程设置与美国同步,甚至街道也以美国地名命名。

而国际社会上美德关系的变化,也左右着驻德美军与当地人的关系。

后来美国撤军,军营被扩建加盖并配上了阳台,但是美国人留下的痕迹却影响德国社会长达50年。

衍生

除了内容的转向,呈现方式的更新也为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念书期间,陈海舒的专业是媒体艺术,所学内容涵盖了摄影、电影、视频、游戏、声音之广,加之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做跨学科尝试,因此,陈海舒为自己的摄影引入了一个新的载体——摄影书。

陈海舒说,摄影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内容更充实,而这一切的开始源于《海西》的创作。

『海西』全称『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了福建省全境以及若干周边城市。作为福建人的陈海舒,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决定用这一组作品来讲述自己的家乡。

『我自己走了很多福建的革命老区,或者是一些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陈海舒回忆,『但是光靠摄影去表达整个地区的历史相关又感觉有些欠缺。』

陈海舒想到的办法是,将历史资料中的老照片和老地图与摄影作品编辑到一起,以一本书的形式一起推出。

他将这一次尝试视为摄影生涯的转折,『让我不再完全依赖摄影作为单一媒介去表达,而是以摄影为核心,与更多的媒介产生连接和交流。』

同时,摄影书的存在也让摄影本身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以前,摄影师要通过影展,才能详细地、深刻地向观众『传播』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而一次展览能够展示的照片数量是有限的。

摄影书打破了这一局限。摄影师可以在书里添加更多的照片,包括辅助材料和文字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照片;而观众也化身读者,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自在地翻阅。

多元

最后,世界正在逐渐变得多元化,这让所有的艺术领域都因此受益,其中也包括摄影。

从最早的肖像,到如今的内容,照片能够承载和表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摄影正在成为人们讨论某一社会话题的重要载体。

『比如西方社会会通过摄影表达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反战或者环保的想法。』陈海舒介绍说,『而国内在这方面甚至更加丰富,有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

陈海舒曾经在瑞士呆过三个月,受当地社会氛围和背景的影响,也曾创作过反映瑞士『水』话题的环保作品。

这组作品的名字叫做《气泡》,讲述的是人与水资源的关系。

『在瑞士曾经发生过一起爆炸事件,爆炸的仓库就在河边,火灾对河流造成了重大污染,还影响了下游的许多国家。』陈海舒一如既往的对背景知识有着详实的调查,『瑞士历史上也有因为修建堤坝而出现的移民,或者因为河流改道造成的重大生态影响。』

瑞士人与水的渊源让陈海舒将这里作为一个切入点,去广泛探讨人类社会和水之间的关系。

『从自以为很能了解水,发现完全不能了解,然后发现必须要有敬畏心理,才能与水好好相处,这就是人类的认知过程。』陈海舒说。

实际上,随着内容的多元化,摄影作品的评判标准也逐渐多元化了起来。

『画面好』不再是一张好照片的唯一标准,『也可以是反映了某种独特的价值,或者它反映了某些人们在社会上或者是在心理层面缺失的东西。』陈海舒说,『它们都赋予照片、赋予摄影以生命。』

我们正在寻找故事的主角

艺术人物专访系列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