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

2024-03-06 18:52:56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智库News 阅读量:1208

韩国文堂的自然风景。 忠清南道洪城郡洪东面文堂里供图

打造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

德国柏多文村的奶牛场为每头奶牛设置了追溯饲养过程的条形码号码。 本报记者李强摄

德国柏多文村的自营农场店。 本报记者李强摄

国外一些农村依托天然生态优势,推动形成完善的生态农产品产销体系,在有效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

德国柏多文村——

规模化经营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驻德国本报记者李强

从柏林往北约70多公里,就是德国著名的生态农业村——巴德温。 到了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柏多文生态村”的大招牌,旁边是顾客盈门的农场商店,销售柏多文村生产的农产品。 每天,写有“柏多文生态村”的冷藏卡车将新鲜牛奶、奶酪、蔬菜等绿色农产品运往柏林、勃兰登堡州等有机超市。

农场商店左边不到50米的地方有一个村子里的奶牛场,商店门口甚至能听到牛的叫声。 在这里,所有的牛的饲养都必须符合德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德米特里的生产要求和严格的标准。 通过这一权威认证,柏多文农产品的品牌溢价大幅提升,并自动取得欧盟市场准入资格。

据逊尼派墨农场主介绍,按照德米特里奥的要求,帕德文牛奶的所有生产阶段都要实现全有机,而且很多生产原料都要自产自销。 有机牛的饲料至少有50%必须来自自家农场,有机肥需要100%的自家生产。 作物上的叶苗、牧草和青贮饲料可供550多头奶牛食用,牛粪、青贮渗滤液等成为农作物的生态肥料,形成生态循环。

在农场商店的右边,是村子里的乳制品加工厂,乳制品从挤奶到上架,只需要几个小时。 这不仅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也减少了长途运输原料造成的污染排放。

由于成本投入高,柏多文自产牛奶比一般超市牛奶贵一倍。 但凭借新鲜、优良的品质和符合环保理念的生产方式,柏多文自产牛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柏多文生态村”品牌发言人弗朗西丝文化介绍,目前每周固定用户超过4000户,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更加符合环保经营理念,柏多文去年投资建设了新的太阳能设备,使乳制品加工厂与奶牛场的自供清洁能源比为50%以上,今年计划在农场商店外增设太阳能充电桩。 据估算,这个村子每年可以减少4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资源,除了绿色农产品产销外,生态农业旅游也成为柏多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夏季农场节是柏德文的盛事,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奶牛场和苗圃,品尝农家菜和有机咖啡,开展户外运动和露营……通过多个项目体验贴近自然的绿色生活。

在柏多文村的官网上,一连串的奖项备受瞩目。 德国联邦生态农业奖、德国联邦有机模范农场、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最高牛奶评估奖、勃兰登堡优秀原奶质量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民众对高品质农产品和环境保护的诉求越来越多,柏多文开辟了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1991年,柏多文注册成立集体农业企业,统一地产绿色产品以“柏多文生态村”品牌对外销售。 经过30年的发展,企业现有固定职工110余人和季节工25人,经营生态农田1240余公顷,生产绿色农产品80余种。

这也是德国生态农业常见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型农场和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经营,带动全村的生态产业。 柏多文成功的生态农业经营也离不开欧盟和德国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奶牛场门口写着:“我们从欧洲农业和农村发展基金( EAFRD )获得了购买移动鸡舍、奶牛计步器和秸秆刀具项目的资金。 ”介绍卡上写着。 德国政府和各州财政系统每年对生态农业用地补贴500-600欧元,而普通农业用地每公顷只有300欧元。 各类生态农业评奖也将给予奖金。 同时,银行将向发展生态农业的村庄和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双轮驱动下,柏德文这样的生态农场稳步增长。 根据德国有机食品行业协会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9年,德国生态农庄的数量增长了近一倍,目前达到4.2万多家。 德国政府预计,到2030年,德国20%的农业用地将从事生态农业经营。

(本报柏林电) )。

南非海德公园村——

产业经济与产区保护并行发展

本报驻南非记者邹松

南非有独特的饮料——“博士茶”。 该地理标志产品以豆科灌木针叶为原料,仅在开普敦西北约300公里的塞德博格地区规模化种植。 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南非的这一“特产”已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超过3亿兰特(约1.3亿元人民币),正在探索与产业经济和产区保护并行的发展道路。

海韦尔德村原是塞德博格地区的一个穷乡僻壤。 近20年来,规模化发展“博士茶”产业,使这里逐步脱贫。 据海韦尔德村村民介绍,当地人喝“博士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从来没有专门栽培过,只是作为“草药”定期采摘。 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将“博士茶”认定为有机饮料,相关农业组织开始派出专家规划“博士茶”种植基地,为农民提供规模化种植指导。 村里的未就业人口大多加入了种植行列。 据调查,在有机肥引进、集中种植、联合收获、晾晒等措施下,海尔德村“博士茶”原料年产量从2000年前的20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2吨,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5万兰特(约6.7万元人民币)

南非“博士茶”生长地区年降水量需保持在380-650mm,土壤呈弱酸性。 从种苗移植开始计算,“博士茶”的针叶需要18个月才能成熟。 收获两三次后,土地必须再次耕种。 5年间隔可以再栽培。 独特的生长环境、植物属性和经济价值决定了南非“博士茶”原产地必须经过特殊保护才能维持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非政府、国际关系机构及各类行业组织相继加入“博士茶”养生行列,以多种政策、法规和实践推动原产地生态系统的维护。

从2010年开始,赛德博格地区引进了鼓励农产品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优质认证”体系。 该认证体系只有在“博士茶”全产业链上实现“更好的种植方式”、“更好的环保”、“更好的收入支持”等多重优化条件,才能在最终的“博士茶”产品上打上“国际优质认证”标签,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根据“国际优质认证”体系管理办法,海尔德村“博士茶”种植户应定量记录用地效率、施肥管理、土壤退化程度等多项指标。 一开始,一些种植户并不了解这种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体会到了精细化生态管理的好处。 “新的管理方法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回顾性记录,通过统计数据不断修改传统的种植方式,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尼克拉斯说。

和塞德博格地区数百个“博士茶”种植户一样,海维尔德村也签署了“‘博士茶’和生物多样性倡议”。 该建议要求,农户不得随意扩大“博士茶”种植用地,有改变种植地需要申报,同时出让同样面积的土地纳入生物保护区范围等,遵循发展产业同时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海德公园村的村民库奇尔说。 “到目前为止,整个地区的村民都是分散居住的,大家只关心自己家的农庄。 如今,“博士茶”已成为整个地区的共同产业,大家都要致力于地区的长远发展。 ”目前,产区人普遍认识到,“博士茶”株只是塞德博格地区复杂的植物群落之一。 为了经济利益而无限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努力保持地区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博士茶”这种珍贵植物一直延续下去。

目前,南非“博士茶”产业已拥有450多家生产企业,长期超过5000人,年产量的一半用于出口。 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南非在释放“博士茶”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建立可持续产业发展模式,为当地经济注入长期活力。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

韩国文堂里村——

经济发展让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就业

本报驻韩国记者张悦

位于韩国忠清南道的文堂里村,以“鸭稻合作”的生态模式,成为韩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村之一。

“鸭稻共作”,顾名思义,就是把鸭子饲养在稻田里,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鸭吃田里的杂草和害虫,达到水稻天然除草、除虫的目的,鸭粪还可作水稻肥料。 鸭子还可以通过在稻田里游泳来激发水稻生长环境的活力。 通过“鸭稻共作”模式,文堂农田不仅不需要农药施肥,还节约了除草、除虫的劳力,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在“鸭稻合作”的基础上,文堂农户正在探索水稻和田螺合作种植等生态农业新模式。 与“鸭稻共作”相似,但该模式实现了水稻与田螺生长过程中的互利共生。 田螺无需额外饲料喂养,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难度。 为了体现对生态农业的奖励和支援,韩国农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与美国生产者签订了销售合同,确保了销售渠道。

文堂里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了从大米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的一体化运作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开拓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文堂还注重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 “鸭米秋收分享节”是这里每年举办的品牌活动。 该活动以“鸭稻共作”生态模式为主题,让城市居民在参与农活中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深入了解生态农业。 现在,以生态农业闻名的文堂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到访。 城市居民不仅可以购买绿色农产品,还可以参加养鸭、农作物收获、黑米染色、秋季猎蝗、天然食品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活动。

位于文堂的洪城环境农业教育馆,不仅可以了解文堂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还有机会听农业专家讲座。 “教育馆展现了祖先们的生活风貌和智慧,让城市居民和年轻一代对环境和农业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对故乡和土地的热爱。 ”韩国亲环境农产品义务自助金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洪城环境农业教育馆顾问朱亨鲁告诉本报记者。

2000年文堂制定了《21世纪文堂里发展百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构建特色专业生产体系,以确保农产品竞争力,扩大收入来源。 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村。

2014年,位于文堂的洪城郡地区被确定为韩国第一个有机农业特区。 朱亨鲁介绍,目前,文堂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户年收入约为3000万5000万韩元( 1元人民币约172韩元),是城市工作的白领以上。 经济发展,文堂逐步建设了更完善的配套设施。 “与其他村子相比,文堂的年轻人比例要高很多。 由于生态农村建设带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在田间地头实现人生价值。 ”。 朱亨鲁说。

(本报首尔电) )。

泰国班巴南岩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增收致富提供基础

本报驻泰国记者赵益普

泰国东北部的黎府是该国重要的甘蔗产地,但黎府农欣县班帕南岩村以生产优质优质甘蔗而闻名。 这里空气清新,郁郁葱葱的甘蔗田与群山相映成趣,就像一幅山水画。

1月底是甘蔗收获季节,班帕南岩村的村民霍伦带着家人在田地里收获甘蔗。 “种甘蔗这几年,我们家买了一台拖拉机,一辆摩托车。 生活的源头主要靠它! ”哈伦家种了5莱(0.8公顷)甘蔗田,每年收获甘蔗60—80吨。 以每吨1500泰铢(每泰铢约0.22元)的价格计算,一年一季的甘蔗年收入约为10万泰铢。

泛美岩村四面环山,“帕”在当地方言中是“山石”的意思。 1964年,15名农民作为第一批居民来到泛美,在这里种植水稻和玉米。 很久以前,这个村子是个安静的山村。 20世纪90年代,班巴南岩村的村民因当地原因开始广泛种植甘蔗。

“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种甘蔗。 ”泛美岩村村长坦阿拉告诉记者,位于山区的泛美岩村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充足。 村里现在有120户人家,几乎所有的房子都种甘蔗。

“优质甘蔗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让很多人知道泰国东北部有这样美丽风景的村庄,吸引了很多游客。 ”泰国旅游局黎府分局局长谭娜万卡西告诉记者,班帕南岩村因此成为黎府唯一入选泰国“一村一品”的两个村之一。

农欣县社区发展处主任辛哈蓬告诉记者,以前收获结束后,甘蔗渣往往会当场焚烧甘蔗的叶子和根。 随后,在政府的指导下,甘蔗渣将甘蔗叶粉碎后还田,作为下一季甘蔗种植的有机肥。 这样既避免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又大大增强了土壤活力。 泰国政府向实施甘蔗叶粉碎还田的农户提供每吨新鲜甘蔗92泰铢的生态补偿。 辛哈蓬表示,目前当地人普遍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发展甘蔗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提供基础。

甘蔗的生长需要水,对灌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往班帕南村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灌溉效率低,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滴灌头和雾化灌溉头,在村子里修建水库,收集雨季雨水并留待旱季。 在黎府皇家大学的倡议下,一些村民也开始尝试使用太阳能电池板驱动灌溉系统。 这些做法有效提高了甘蔗产业发展的节能环保水平,确保了灌溉效率最大化。

黎府等泰国东北部地区是泰国甘蔗渣电厂的主要分布地。 在泰国政府的号召下,当地尝试开发了甘蔗渣发电技术,在扩大甘蔗渣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效益。 2020年12月31日,泰国能源部宣布,2021年将加大投资,加快推进沼气发电和生物发电项目。 其中,甘蔗渣的年发电量预计将达到75兆瓦。 这对于以泛美为代表的“甘蔗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近年来,泰国政府在甘蔗产区不断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推广甘蔗乙醇生产、发电等技术,给生态农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本报黎府电) )。

布局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6日第18版( ) )。

通报/反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