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留学生活>
  • 哈佛的生活就是阅读、睡觉和哭泣。在华留学生要想在名校生活有多难?

哈佛的生活就是阅读、睡觉和哭泣。在华留学生要想在名校生活有多难?

2023-11-06 08:43:49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归寻 阅读量:8650

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这里是“常春藤联盟”,美国象牙塔。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敲开这些名校的大门,就像攻克一堵藤条覆盖的高墙,需要艰苦攀登。

哈佛的生活就是阅读、睡觉和哭泣。在华留学生要想在名校生活有多难?

藤田成功进入梦想的学校后,他们的生活怎么样? 这些世界性学府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凤凰卫视制作了一系列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藤校的实际经历为焦点的纪录片《常春藤零距离——美国名校印象》,试图从多个角度揭开以常春藤联盟为代表的美国名校的面纱。

辛辛苦苦进入美国名校

只是努力地从中国留学生张之豪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读研究生。

虽然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准备,但是一进入哥哥大学新闻学院,就被大课程的强度吓了一跳。

每周7日、3日在校内听课,2日外出采访,2日写文章和剪辑。

上午刚上了三个小时的访谈课,下午要去实践工作,直接在新闻网站上发表,面向真正的读者。

“每周有几天在学校熬夜。

由于学业繁忙,他很少回家休息,甚至对自己租房离校感到“感激”。 因为这样可以断绝回自己家的想法,节约进入图书馆的时间。

“住在很远的地方,即使你不总是想回家,也可以有很多在图书馆。

张子豪的努力和疲惫,在普通人眼里似乎是夸张的,但在藤校已经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了。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的沈黎英,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社会与行为科学方向录取,纪录片在哈佛取得博士学位已经是第四年了。

沈黎英把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日子,只总结为三件事——“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哭泣。

沈黎英很喜欢芭蕾,本科毕业后就跳舞。

但是进入哈佛大学两年来,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她甚至中断了这个爱好。

一周后,一到星期五晚上她就会哭。 因为“终于可以在12点前睡觉了”。

高强度的学习,让这些在国内顶着精英光环的傲慢者,第一次进入校园就疲惫不适应,但最让人心碎的是,这里教授对学业的严苛态度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有能考入藤校的学生,都不是披荆斩棘、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刷题、做作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没想到,每次来这里打开教授评分工作的回复邮件,都会紧张地说:“心脏病要发作了。”

在哥哥大学写新闻报道的张子豪说,教授把所有的文章都改得特别细致,即使音调错了也会抠出来。

即使是自己重做的作业,教授依然能揪出满屏的错误。

看着全篇都被涂成红色的工作,张子豪说:“哇,我觉得自己也写不了什么。

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的潘鹏凯,同样也逃不出教授的严厉指导。

“那时,我写了建议。 接近50个版本。

因为有四个导师看了,所以这个说不好啊,那有问题啊,从东到西换,以后我真的快崩溃了,只能去看心理医生了。

”他是一个“被欺负”的悲惨学生,但对批改工作并不疲惫的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讲师Alan Haburchak说,自己喜欢给学生回邮件,花很多时间做这件事。 因为这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和获得答案的过程。

每天艰苦的学习和规规矩矩的教授,这样经常在藤学校生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站在人生的顶峰”那么轻松。

这么辣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咬牙坚持呢? 哈佛大学表示:“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学习这部分的人生都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 请享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也许会跨越这个现实不断敲打着的“痛苦”,迎来自己的新生。

张子豪的理想是学成回国后成立自己的新闻机构。

目前,他是人民日报《环球人物》记者,行驶在自己的梦想道路上。

回顾在哥哥大学学习的日子,他非常感激。 “实践,跌倒,爬起来,实践,跌倒,再爬起来……我们就这样在错误中继续学习。 所以我们的进步很快。

沈黎英经过前两年的基础学习,又通过了第三年的考试。 在五关斩杀六将后,终于真正成为“博士候选人”,为自己最后一年的学业取得成功开始了冲刺。

回顾这崩溃哭泣的日子,她说,过去的这三年是我读书最累、最快乐的三年。

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因为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

在纪录片中,像张之豪、沈黎英这样“痛而快乐”的中国学习还有很多。 这可能也表达了藤校学生们的普遍感受。

进入藤学校,并不是一切都成功了。 相反,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每个人都需要在这里付出勤奋的努力,改变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

知识教育

构建认知世界的坐标系疯狂的教授、疯狂的同学、巨大的压力,也许是所有进入藤校的人的共同感受,但另一种共鸣,与中国高等教育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通识教育”。

来自北京的“白富美”左顿,精通钢琴和声乐,会说英法双语,耶鲁历史系本科毕业。

当然,这种说法可能不准确。 因为她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特定的专业。

在耶鲁的头两年,她可以在每学期开设的2000多门课程中自由选择。 它们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包罗万象,不足为奇。

在充分探索各个领域的基础上,大三这一年,学生们才被要求申报专业,但与所有课程相比,专业课只占三分之一。

左彤介绍说,这就是耶鲁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科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学习如何看待世界和与人相处。

耶鲁的这一特色得到了就读于哈佛的虎母长女索菲亚的共鸣,——无论自己多么想学奇怪的冷门科目,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学校总是有足够的资源,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探索自己想知道的领域。

用哥伦比亚大学前教务长的话来说,这是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名校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在他看来,为学生划分不同的专业,培养他们成为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最好的时间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旅行,直到他们掌握了超越学科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耶鲁大学的学生非常认同这一“全才”理念,但中国亲戚常常会问:“你选了哪个专业? 很难找工作吗? ”虽然尴尬,但她自己清楚地知道,丰富的学科知识的浸润,为自己的认知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坐标系”。

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新的挑战和知识,——都会马上反应出应该位于“坐标系”的哪个位置。 这种素养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同等重要,养成的良好思维习惯也伴随终生。

这不难解释,为什么左袒选择历史方向的“前辈前辈”中,既有商界人士在叱责,也有在政界青史上留名的——美国第43届总统布什,都是历史系出身的名人之一。

批评精神、质疑能力、多种观点的包容与冲突、学术独立于政治的底蕴等,也是“通识教育”所承载的名校气韵。

“在最青涩的时候,能近距离感受常春藤盟校的美好姿态,发挥其资源和优势,充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彤说。

我们必须为孩子长远打算

是对人生的理想

哈佛大学有“我荒废的今天,正是昨天毁了自己的人所希望的明天”、“现在打瞌睡的话,就会做梦。 现在学习的话,梦想会实现”等,流传着很多经典的校训。

学校希望学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的优势,让龙卷风在知识的海洋中疯狂席卷,迎接未来,获得改变世界的力量。

与此相比,成绩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吴军说,在耶鲁,三分之二的班级都是A。

获得A不是耶鲁学生们的目标,老师们希望学生在拿到A的时候,利用剩下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探索更多的领域。

“整天游手好闲的人进不了耶鲁。

一方面,严格挑选有志于探索世界的学生,一方面,希望能不遗余力鼓励学生学习,建立明天的学校。 两者形成双向循环,不断健康地推动美国高中教育在世界上保持金字塔尖位置。

很多父母想让孩子进入美国的名校读书。

爬藤之路艰难而漫长,想要有实力敲开世界名牌大学的大门,就要尽快开始,制定长远、系统的规划,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体系慢慢构建。

其中需要准备的,不仅仅是高分的成绩单,还有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全面探索。

当招生官感受到你有明确的目标感和对未来的极大热情申请时,他有理由相信,这个学生进入校园后,有决心、有能力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自主成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