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综述

2024-04-01 18:27:41来源:西游留学网作者:阿清 阅读量:14484

感谢您关注“永远的英语”!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综观仇云龙林正军摘要:基于现有语用学理论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通常以“显性语义—隐性语义”二分作为语法—语用界面相关问题的解释基础,多以意向性作为语义生成和理解的前提。

现有的语用学理论模糊了语法、语用相互关系与语义、语用相互关系的界限; 对话语解释中的语言规约性认识不足。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综述

解读语法,语用接口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要从语境出发。

在语言语境中,以语法形式和语境结构之间的可接受性为中心,规定了各种语法形式的结构性制约条件。

在交际语境下,着力探索语用规约在语法-语用接口研究中的作用; 可以采用实证的方式,从心理因素、物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探究各类语法形式的用法倾向性。

关键词:语法-语用界面; 语用观点; 语境1 .引言“语法”一词在语用学研究中既指句法又指词法,一般意义上指语言的系统。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主要基于语用原则探究语法形式使用者与使用该形式行为的关系,重点关注语法形式使用时的语境因素及其表达的语用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法、语用内涵以及它们的共时、历时关系,最具代表性的论坛是Ariel(2008 ),这部分研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第二类研究是对语法形式的实际使用进行说明,即本文论述重点。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研究具体是指为什么要采用某种语法形式进行语言交流; 在听者看来,就是如何理解某种语法形式所表达的含义。

现有语用学理论的一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对先行研究进行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 .前期研究概述语法—围绕语用界面研究的核心话题,六种语用学理论进行了探究。 具体包括“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新格莱斯语用学”、“关联理论”、“语言顺应论”、“预设语义学”。

这些都是语用学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本文选取语法—语用界面研究的相关部分进行概述。

2.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语用视角看语法问题的典型例证,其主要关注的对象是句法。

立足于世界上许多语言都包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三种基本句法的事实,基于句法与言外力量存在对应关系的假设,Searle将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类。

当陈述句用于表示陈述,疑问句用于表示问题,祈使句用于表示命令(或请求)时,句法与言外之力一致,这些句法的使用直接实施了言语行为; 在句法和言外之力的常规组合被破坏的情况下,用疑问句“Can you pass the salt”表达请求时,该疑问句的使用进行了间接的言语行为。

从语法形式的使用来看,“间接言语行为”的施行是用变形句代替了例句,但要说明“间接言语行为”的施行动机,说话者为了使表达更有礼貌,需要从语用维度进行考虑。Searle 1975:74。

因此,“间接言语行为”进行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利用语法手段传递语用意义的过程。

对于词语意义的解释,Searle基本上遵循了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进行了解释,即2014:135-152。

2.2礼貌原则Leech运用提出的“礼貌原则”解释了多种语法现象( Leech 1983; Leech &; Svartvik 2003 ),并提出了“交际语法”( communicative grammar )的概念。

“交际语法”是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结合的语法分析方法”( Leech 1983: 152 ),在谈到语法与语用的关系时,“Leech 1983: 152 )表示:“任何语法形式的语用都是

“Leech主要关注的现象是非常规的句法表现,在解释这些非常规表现时, 只以采用礼貌原则的以下句子为例( Leech 1983: 161 ) )1) Will you have anything to eat (2)2) Will you have something to eat例(1)和)2)

“礼貌信念”是对说话人话语的礼貌、有效性的假设,是说话人认定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对听话人更有礼貌。

主人对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体现了其“礼貌信念”强度的差异。

对丈夫来说,建议客人多吃点是礼貌的。 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主人有礼貌到相信客人会想多吃一点。

使用“something”的(2)比使用“anything”的(1)更有礼貌的是,(2)中记载了“因为假设说话者‘相信听话者的假说’,听话者想再吃点什么”

( Leech 1983: 161 ) 2.3新格莱斯语言学“新格莱斯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是Levinson和Yan Huang,他们主要关注的语法现象是句内回指词( intrasentent )

两人从Levinson ( 1987:379-434,1991:107-161,2000 )的会话含义出发,导出了Q—原则、I—原则、M—原则三原则,并对文中递归指示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如下说明。 信息强度小,语义抽象的回指词倾向于与回指先行;信息强度大,语义具体的回指词倾向于与回指先行词不同的指。

例(3) )在4 )中稍加说明( Huang 2004:302 )3) Handel1adoredhis1/2music.)4) he1adored Handel’S2 music .例)3)中指定语言的Hisic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 2004:304-306 )提出了“修正的新格蕾丝回指词解释模型”( revised neo-griceanpragmaticaccountofanaphora )。

与Levinson和Huang的初始解释模型相比,修正后的模型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推导步骤更加明确,即以常规关系为基点,先根据信息量原则推导,如果推导结果不成立,则根据方式原则和数量原则辅助推导。 二是决定对话含义的因素更加多样。 即以世界知识的小句内非互指假说( world knowledge-based DRP )、信息显现和会话含义一致原则作为检验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推导结果的标准。

这两个特点体现了模式修正的两个立足点:用法倾向性( usage preference )和世界知识( world knowledge ) Huang 2004: 306 )。

2.4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法—语用接口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卡斯顿,她主要关注真值表条件内容相同的句法结构的表意差异。

Carston(1998:306 )围绕一组真值条件内容相同但句法结构不同的句子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说话者选择一种句法结构而不是另一种句法结构会受到什么影响,二是不同句法结构的选择会给听者的话语解释带来什么样的差异。 carston根据“相关理论”解答了上述两个问题。

她指出,根据句法结构不同,真值条件的内容相同,但认知效果不同的Carston 1998: 307-308指出,“关联理论”可以恰当地解释这种认知差异。

关于句法结构的使用,说话者重视“最佳关联”,选择听话者努力最小的结构。

那么,什么样的句法结构对听者来说在推理时最省力呢,是与听者已知的信息一致,与听者期待的信息一致的结构。

例(5) )在8 )中稍加说明( Carston 1998: 309 );5 ) arottweilerbitmary.(6) marywasbittenbyarottweiler.( passive ) )7)。 itwasarottweilerthatbitmary.( it-cleft )8) whatbitmarywasarottweiler.( wh-cleft )是Carston ) 1998:310-313 )的观点来源于说话者对听话者已知信息的假说的不同,如果一方的句法结构与听话者已知信息一致,则可以解释为听话者推理所需的劳力很小。

)5)已知信息为" A Rottweiler ",6 )的已知信息为" Mary ",7 )的已知信息为" sb./sth. bit Mary ",8 )的已知信息也为" sb./sth. bit Mary "

例(5) (8)句法结构的选择差异也起因于说话者对听话者期待的信息的认识的差异,如果一个句法结构与听话者期待的新信息一致,那么听话者推理所需的劳力很小。

)5)传达的新信息是“bit Mary”,起到回答“What did a Rottweiler do”的作用。 (6)传达的新信息是“was bitten by a Rottweiler”,起到了回答“What happened to Mary”的作用。 )7)传达的新信息是“a Rottweiler”,不是其他什么。 例如,起到了纠正“An Alsatian bit Mary”的作用。 )8)传达的新信息是“a Rottweiler”,但既可以起到纠正“An Alsatian bit Mary”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回答“What bit Mary”的作用。

2.5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在阐述其“语言顺应论”思想时指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的选择过程,语言形式的选择需要顺应语境因素,语用顺应发生在可能的结构层面的某一个层面( p <0.05 )

Verschueren以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功能关系为例,分析了语用因子对名词性成分之间功能关系的影响及其选择背后的含义。

如下两个句子所示,(9) we don’tmanagetosellthoseshirts.( 10 ) thoseshirtsdon’tsell .例) 10 )例9 )的“衬衫”移动到主语的位置是因为

2.6预设语义学Jaszczolt提出的“预设语义学”理论,应用于限定性摹状词、回归词、时态与语气的表现形式、数的表现形式、名词所有格、人称代词等诸多语法现象的解释(英文)

“预设语义学”探索话语真值条件语义特征,话语真值条件语义表现为词汇和句子结构( wordmeaningandsentencestructure )、意识语用推理( conscious pragmatic inference )、 认知默认) cognitive defaults )、社交默认( social-cultural defaults )四种资源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话语合并特征默认模型merger re preservice

认知默认和社会文化默认概念的引入为许多语法结构的优先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文化默认更容易理解。 以下结合一个例子,说明Jaszczolt是如何从认知默认的角度优先解读语法结构的。

从认知隐含角度解释最集中的语法现象是命题态度报告( propositional attitude report ),尤其是信念报告( belief report )。 以下语句是: ( 11 ) williambelievesthattheauthorofoscarandlucindaisagenius.) Jaszczolt2007:43 )从认知隐含的角度来看,例) 11“the

这是因为说话人在交际时具有双向性,它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承担着最强的双向性,这种形式就是默认形式。

据指出,“the author of Oscar and Lucinda”的情况下,说明显示较强的方向性,说明显示较弱的方向性。 如果听者不将其设定为“Ian McEwan”,也就是作者的默认设定,William的信念意向就不成立。 ( 2007:45 )。

3 .前期研究评价了上述语用学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语法—语用界面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显性意义—隐性意义”的二分作为语法—语用界面相关问题解释的基础。

在语法—语用界面研究中,显义和隐义的区分法是独特的[范振强2015。

上述语用学理论在解释语法—语用界面问题时,遵循从话语的完整命题内容出发,推断其语义路径。

“显性意义”是明确的,与指示语、时态、标记结构等许多语法形式/结构的使用密切相关; “隐含意义”是隐含的,其知识依赖语境推理。

这二分确实有一定的解释力。 例如,有明确违反语法规则的语法结构的使用,这种明确违反意味着什么,需要通过语用推理来探索。

但现有理论没有强调语义和语法的区别性特征,而是假设语法与语义存在匹配关系。 即语义是语法的映射( mapping ),进而混淆语法)语用界面和语义)语用界面,混淆语法、语用交互关系和语义、语用交互关系(张绍杰2010: 75 )

二是整合意向性和规约性,但许多理论都把意向性作为语义生成和理解的前提。

意向性和规约性是离不开话语解释的概念,在回答“话语意义的生成和理解为什么一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格蕾丝开始,说话人意向在话语解释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它被许多话语解释模式作为语用推理的终点,这六个理论除了“语言顺应论”之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仇云龙2016:42 )。

将说话人的意向融入话语解释,超越了从语言符号本身分析意义,结合语言使用和使用者的心理意图,拓展了话语解释的视角,为多种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Davisetal.(1998 )批评了过于强调单向性而忽视规约性的看法。

在话语解释上确实不能过于强调单向性而忽视规约性。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格蕾丝也非常重视章程的作用。 (仇云龙、张绍杰2014:86-89 ) :“包含”由“说”派生而来,体现了规约意义对会话含义表达的制约作用,会话含义四准则本身也是语言使用者在理想交际中经常遵循的准则。

从现实操作来看,话语的解释不等于说话人意向的恢复。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交际语义都依赖于明确的说话人的意向”( Verschueren 1999: 48 ),因此意向语义不需要恢复; 自然会话具有信息传递快、听者反应时间短的特点,听者难以判断说话生成时说话人的具体意向,从而意向的语义难以恢复; 当一个语法结构成为语言进入交际场景时,它是供听者解释的开放式文本,“听者有可能解释超过意向的意思”——仇云龙2016:42。

这样,听者不是必须看穿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进行语言的解释,而是听话人对语言的解释也要等到明白说话人的意图才能结束。

发话生成的意思不一定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向的意思相等。

4 .未来研究展望语用研究围绕语境展开。

大致分为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和交流语境( communicative context ) Verschueren 1999 )。

解读语法,语用接口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要从语境出发。

语言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语境。

语言的使用需要适应语言的语境。

语言的使用和语法的使用所适应的语言的语境之间的关联是不同的。

词与语言语境的关系主要是语义关系,即一个词在语义上如何与语境中的其他词呼应。

因此,语义—语用界面研究的焦点主要是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对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可达性。

语法与语言语境的关系主要是形式关系,是语境结构如何制约某种语法形式的使用。

因此,语法—语用接口研究应关注语法形式与语境结构之间的可接受性。

本文2.4所述的(5) )为例。

例(5) )句子虽然真值的条件相同,但根据上下文选择的形式不同。

其根本原因是听者在上述使用的形式不同,这些不同的形式对( (5) ) )句子的选择构成了强制契约,(5) ) ) ) )句子的结构以被接受的形式出现

这样,语义—语用接口研究和语法—语用接口研究的思路就不等同了。

语法—语用界面的研究以形式为逻辑起点,首先确认语法形式的结构性制约因素。

语境结构和不可接受者,不得被选为说话者。

但现有的语法—语用接口研究对结构搭配缺乏系统的总结。

因此,什么语法形式之间可以组合,什么语法形式之间不能组合,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细化和加强。

相邻领域语法结构与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做法值得借鉴(王欢,林正军2019:26-31 )。

语境是指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心理、物理、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因素。

语用需要顺应交际语境。

语言和语法顺应交际语境的方法不同。

话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构建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语法对交际语境的顺应——构建语言符号间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语言符号间性是指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因此,语法对交际语境的顺应构建了语言符号集群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语法形式的内在构成具有系统性和规约性,在使用中更具稳定性的语法形式的选择,适应的不是个人的取向,而是用法的倾向性。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力探索语法形式使用中的规约性,以及语用规约在语法-语用接口研究中的作用。

语用条款是morgan(1977:15 )提出的“conventions about the language”,即与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礼仪、宗教、法律等与语言本身无关的条款。

张绍杰( 2017:663 )认为,“语用规约是话语认识理解的认知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是上述六种语用学理论对阐明语法—语用界面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在这些理论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具体基于“字面语力假说”( Literal Force Hypothesis ),即句式与言外力量之间存在一种常规对应关系( levinson1983:264 ) Leech强调“礼貌信念”是一种假设,它不等同于说话人个人的具体想法,而是建立在集体认同基础上的集体取向; “新格莱斯语用学”根据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推导出具体的会话含义,这种推导是基于一般关系的; “关联理论”立足于“最佳关联”( optimal relevance ),“最佳关联”的实现基于说话者对听话者已知信息的合理假设,合理假设的形成, 其原因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信息上是“互明”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法形式的使用必须顺应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等语用因素,verschueren(1999 ) 预设语义学具有语义的“合并特征”,句法结构与语法规约相关,认知预设与社会文化预设与认知和社会文化规约相关。

二是采用实证的方式,以各种语法现象为中心,大规模收集言语交际中的自然词例,探索其形式的用法倾向性。

已有学者从这一构想展开了研究。

例如,汉语否定表达不是一个,而是包括“不”、“没”、“无”、“未”等,具体语言交流中使用哪一个需要考虑各个表达的使用倾向,郝雷红[2003]、文贞惠[2003]等

同样的研究将在更广阔的维度上展开,可以探索心理、物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各类语法形式的使用有何制约。

例如,在心理因素方面,语言使用者使用某种形式时的情绪通常如何在物理因素方面,使用某种形式时的时空特征通常如何在社会文化因素方面,使用某种形式时说话人与听话人的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如何在探究这类问题时在什么情况下,某种语法形式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在什么情况下,高频使用某种语法形式?

5 .结语用论视角下的语法—语用界面先行研究主要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新格莱斯语用论”、“关联理论”、“语言顺应论”、“预设语义学”六种语用论展开。

先行研究模糊了语法、语用相互关系与语义、语用相互关系的界限; 多以意向性作为语义生成和理解的前提,对语言规约性在话语解释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解读语法,语用接口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要从语境出发。

在语言语境中,以语法形式和语境结构之间的可接受性为中心,规定了各种语法形式的结构性制约条件。

在交际语境下,要着力探究语用规约在语法-语用接口研究中的作用; 可以采用实证的方式,从心理因素、物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维度探究各类语法形式的用法倾向性。

*感谢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Jef Verschueren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Bram Vertommen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在写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燕皇教授在写作过程中提供的文献支持。

备注:“显性意义”( explicit meaning )和“隐性意义”( implicit meaning )不同于“关联理论”提出的“显性意义”( explicit meaning )和“隐性意义”( implicature )。

参考文献[1]Ariel,m.pragmaticsandgrammar [ 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2]Carston, r.syntaxandpragmatics [ a ].inj.mey [ ed.].conciseencyclopediaofpragmatics [ c ].Oxford:pergamonpress,1998:38 andprincipleinthefailureofgriceantheory [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g.m.someinteractionsofpragmaticsandgrammmar g.ward [ eds.].thehandbookofpragmatics [ c ].mmm 2004:407-426.[5] Huang,y.anaphoraandthepragmatics-syntax g.ward ( ) EDS.) )。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288-314.[6]Huang, y.pragmatics(2ndEDN.) [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k.m.default semantics:foundationsofacompositionaltheoryofactic .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k.m.defaultinterpretations [ a ].inj.ost man & amp; j.verschueren(eds.).handbookofpragmatics [ c ].Amsterdam:johon 2006:1-29.[9] jaszczolt, k.m.the syntax-pragmatics merger:beliefreportsinthetheoryofdefaultsemantics [ j ].pr roports 2007 (1) 41-64.[ 10 ] k.m.firstpersonreferenceindiscourse:aimsandstrategies [ j ].journalofpragmatate g.n.principlesofpragmatics [ m ] . NewYork:Longman,1983.[12]Leech,g.n.&; j.svart vik.acommunicativegrammarofenglish [ m ].London:Taylor & amp; Francisltd,2003.[13]Levinson,s.c.pragmatics [ m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14]Levinson s.c.pragmaticsandthegrammarofanaphora:apartialpragmaticreductionofbindingandcontrolphenomena [ j ].journaloflinguistictictical s.c.pragmaticreductionofthebindingconditionsrevisited [ j ] . journaloflinguisted s.c.presumptive meanings:thetheoryofgeneralize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 m ].Cambridge,ma:mime 2000.[ 17 ] j.l.twotypesofconventionindirectspeechacts [ r ].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1977:1-330 j.l.morgan(eds.).syntaxandsemantics [ c ].new York:academic press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m ].London:edwan 1999.[20]范振强.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明示与隐义研究:问题与展望[J] .外语教学2015(1) 33-37.[21]郝雷红.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3.[22]仇云龙.语言张绍杰.格蕾丝“自然意义”与其“话语”的内在关系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6-89.[24]王欢,林正军.结构式共现分析法:用法优势意义——英语waw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 d ) .复旦大学,2003.[26]张绍杰.语法与语用:基于语言使用的互动性视角( j ) .外语学刊,2010(5) ) 74-79 .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